0%

Be Yourself

IPCreator:自己的人生/家庭/职场目标,自己的知识框架,自己的思维、行为及习惯,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To be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to Grow up, and it needs Bravery and Wisedom.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条通向自身的道路。每个人的真正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社会角色的懦弱伪装,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阮一峰

“成為自己”是成長的第一步。
——勇敢做自己,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IPCreator:个人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是什么?对应的组织、人才和KPI又是什么?——2017.11.14

对不对值不值
自己说了算
过自己的一生
做自己想做的事

【个人管理:没有愿景的目标很难实现】

Sense of Worth:

1, 天道酬勤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2, 复利效应The Compound Interest effect is the eighth miracle in the world.
3, 协作共赢 Win-Win.

Vision:
1,体验人间更多美好The first batch of China’s Chie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rs.
2,成为一个富足又有价值的智者

Mission:
1, Taste more and better Experiences in life.
2, Help more people Grow up.

—IPCreator

寻找自我的过程,是一个独立和塑造的过程。——吴晓波

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饱满的灵魂,它决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体验幸福的能力。——周国平

韓寒說他真正想說的話,做他真正想做的事。有人說他太過反叛,帶給年輕人不良影響,但他其實只是“做自己”,似乎真應了那句:『做自己就是最深刻的反叛。』

在这个黄金时代,应该要成为一个学跨中西的大家,而不是整天只关注自己那点破事的小孩,否则就太浪费时间和生命了。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

现在所经历的一切,未来迟早都能用得上,甚至能够传承。

当你真的想做什么事的时候,上帝都会帮你。——《搭车去柏林》

Steve-Jobs-quotes-on-being-yourself-Time-is-limited.jpg

Be Yourself–>Live Your Life–>Fight for Your Dream.

过好自己每一天,活出自己健康快乐的一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无怨无悔我走我路
走不尽天涯路
人在江湖却潇洒自如
因为我不在乎

是真不在乎,否则就会纠结痛苦

每天都是自己这辈子最好的版本
每天都离自己设定的目标又近了一点

自己主动选择,主动行动,主动负责
逐步完善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尤其是基本概念
一代一代积累和进化,急不得也急不来

之前种种,皆为序曲
无论以前自己取得过怎样的成绩
无论以前自己干过多少的错事
庆幸的是自己已经意识到,并且已经尽力在成长和弥补
放下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去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乔布斯

beyourself.jpg

IPCreator: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鑰匙都是自己。

随时随地放松
随时随地开心
烦恼,是闲出来的,是自找的——自寻烦恼

HWPM模型
聚焦健康线,性格线,见识线和家人线
再延伸到专业线和人脉线
最后才是成功线/意义线

  1. 不要被所谓的道德感/负罪感绑架——吃透人性,不成为无原则的烂好人——识别陷阱,划清界线——重新认识了家人

以前浪费了多少精力和财力在擦无谓的屁股和做所谓的预防上面…时、人和财三亏

  1. 不要被所谓的安全感绑架——进步大小与舍弃的安全感成正比——重新认识了高手和选择

认清现实、脚踏实地、跃迁升级、大舍大得

  1. 不要被过去所绑架——转身、放下——新目标,新起点——重新认识了过去

从依附表现–>独立成长

  1. 不要被名利/金钱/成功所绑架——这是专业和人脉的附属品,而非最终目标

稀缺只是暂时的困难而不是阻碍行动的理由

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IPCreator:所謂的閉關,不是鎖國,更不是憋大招,而是一種反思,一種修行,一種養精蓄銳,有些問題必須獨自面對,有些路必須一個人走,修煉內功,打通任督二脈,真個人和人生都通透了。

Life is too short, don’t live the same day twice.

学习不再是为了表现/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自我成长
努力不再是为了证明/盲目对比,而是为了人生幸福
拼搏不再是为了名利/肤浅浮躁,而是为了自我实现

有了自己的梦想
有了自己的主见
有了自己的行动
有了自己的坚持
有了自己的人生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1
Profession comes from Focus.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

不再内耗和抱怨
不求理解和表扬
聚焦目标和成长

不再受限于所谓他人的观点和评价——动物农场
不再受限于所谓的检测指标和标准——华米手表–>Fitbit

升级观念
刻意练习
持续践行
把握本质
灵活应变

快乐与他人无关,与名利无关

The master of body/mind/emotion/action/happiness…
There’s nothing to do with others.
Personal –> Family –> Career

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Health, Wise, Happiness
Value, Effort, Freedom

Personal –> Family –> Career

From confusion to firmness
From outside to inside
From attachment to independence
From the attention of others to self growth
From self concern to self transi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From inferiority to self-confidence
From fear to peace
From seeking fame and wealth to creating and enjoying happiness
From individual to family

1
2
3
4
5
6
7
8
9
10
1. Sleep/Meditation
2. Appetite/Stomach
3. Figure/Keep fit
4. Emotion/Energy
5. Thinking/Deliberate Practice
6. Learning/Syntopical Reading
7. Love/Family
8. Appreciation/Music/Movie/Book
9. Travel/ShenZhen/HongKong
10. English/Use

You wouldn’t worry so much about what others think of you if you realized how seldom they do.
Be yourself, Update yourself, Continue To Be the best Version of you.

Achivement

身心健康、智慧见识、审美水平、生活情趣、专业能力、人际关系

遵循Maslow需求模型

Unnormal –> Normal –> Good –> Excellent

  1. In my range of ability , I’ve tried my best.
  2. Past is past, Today is going now,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3. Compared to myself, grow up day by day, Move to the goal closer.
  4. More healthy, More happier, More passionate.
  5. To be yourself and fight for your dream, Live your life according to your mind.

健康无价,如果需要用牺牲健康的代价去交换所谓的名利,我宁愿不要;
后代优先,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如果以“为了后代”的名义“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或“忽视了对后代的陪伴和教育”,那将是非常愚蠢和悲惨的一件事情。

Top Ten of Progress I’ve Made.

From confusion to firmness
From outside to inside
From attachment to independence
From the attention of others to self growth
From self concern to self transi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From inferiority to self-confidence
From fear to peace
From seeking fame and wealth to creating and enjoying happiness
From individual to family

Be yourself + Critical Thinking + Deliberate Practice

1
2
3
4
5
6
7
8
9
10
1. Sleep/Meditation
2. Appetite/Stomach
3. Figure/Keep fit
4. Emotion/Energy
5. Thinking/Deliberate Practice
6. Learning/Syntopical Reading
7. Love/Family
8. Appreciation/Music/Movie/Book
9. Travel/ShenZhen/HongKong
10. English/Use

每个人都是世界井底之蛙
每个人都是历史临时过客
幸福与痛苦都是一种感受
成功与失败也是一种感受
自卑与羡慕都是自以为是
同理心建议也是自以为是
天堂与地狱在于一念之间
成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只需要承担责任尽力而为
是生命的意义幸福的真谛

Darkest Hour–Be Yourself!





如果真的是人才

不受制于个人
不受制于家庭
不受制于环境

更不受制于过去的那些人和事
聚焦自己的梦想
有自己的目标、节奏和坚持

Self-Liberation

不会安排
不听安排
死于无知

自我解放
不设标准
不做要求
不定模式
不理不管

自立而非依附
自求而非他求
自控而非他控
自乐而非他乐

自比而非他比
顿悟就在刹那间
一念一天堂
一念一地狱

Never happen again.

0、不自立,都在找救世主
1、不量力(经济,健康,见识)
2、不知足(无止境,求完美)
3、极无知(阅读,旅行,交友)

请放开那个孩子;
自己解放和释放自己;
只为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负责。

能活着是万幸,
能健康地活着已是幸福。

活在了一群无知而又自私的,所谓的为了你爱你的人的期待之中。
只要读书–>只会读书
只要工作–>只会工作

自己都管不好
还能管谁

《目送》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我对自由的向往
为什么要管?
关你屁事

管好自己
放下不理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
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谨慎选择伴侣和队友

看本质
看行动
独立性

不好意思
怕麻烦别人
这些都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落后观念

人连接
知识连接
井底之蛙,打通
集体跃迁

没有能力抓住的机会不是机会,是具有诱惑力的陷阱。

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用时间来解决的往往是问题,
因为涉及到耐心和智慧,欲速则不达,乞求而不得,慢一点,缓一缓。

读书与赚钱的关系
读书人经常👎商人
商人往往看不起读书人
但他们相互之间,更多的是羡慕。

能否达成一种平衡,既能赚钱又能读书,能做到这样的,真的是非常少和难得。

最不缺的就是道理,
最缺的就是智识。

穷人本质上缺的是见识,精力都用在了求生存上,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沉淀。

写技术科普教程
积少成多
过出自己的精彩

行动和实践出真知
打开思路,释放自我
从其他地方找出路

以前的世界太小
以前的自我太小
以前的智识太少
以前的自我束缚

彻底消化放下过去的一切人和事

Big Breakthrough

没有道理悲观,羡慕和不好意思
一切靠智识,自己想通,
多角度多层次

学起来,用起来,坚持下来

目标降低一点
时间拉长一点
观念,体力,脑力
刻意练习,但不刻意强求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为了做而做
少而精,贵以专

爽朗地笑,开心一天赚一天

大升级
大突破
大转型

接纳自己,为自己点赞
接纳家人,为家人点赞
接纳他人,为他人点赞

观念陈旧
思维误区
个人偏见

Path of Tragedy

悲剧路径
1、无知+固执+虚荣心
2、健康+见识+事业心
3、依附+完美+自责
4、应试+智商+情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立场决定观点
屁股决定脑袋

为什么不保持时时刻刻的开心
先笑起来再开心起来
先行动起来,状态才能逐步好起来

没事就往外跑
见多识广,多聊聊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精力、观念和健康,而不是机会平台
原因已找到,未来更光明
尽了全力就问心无愧了
及时转型,专注自我成长

目前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看经典书,不看鸡汤书
人人好评就等于人人差评
人人朋友等于没有朋友

Stability

情绪稳定——智识观念,持续升级ABC中的Belief
放下、努力
目标稳定——三观端正,内心坚定

Try your best in your limit.

量力而行,知足常乐
无条件接纳和欣赏自己、家人以及一切人事

如果不是自己的艰苦努力,就没有今天
继续成为并输出建设性的正能量

缺乏耐心的根源还在于正确的认知
对成长的认知,以及对自身和家庭等综合实力的认知

Everybody is a fool more or less.

先只对自己负责,然后疯狂地成长
对最终结果负责,换种策略换种方式

承认无知是开启有知的前提
保好自己是自我成长的基础
自我成长是独立自由的路径
独立自由是真正成熟的表现

如果真是为了后代好,就请先弄清楚后代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真的是信任后代,就要放手、信任并支持后代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不是以爱和安全的名义进行种种束缚,《目送》就是典型例子。
很多不幸事后回顾,其实都是一种掩盖在“为了后代/他人好”名义下的极度自私。
很多灾难其实都是人祸,背后的本质是愚蠢无知+顽固固执。

恨其不能、怒其不争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要么自己做,要么闭嘴

不再落入所谓他人期待及建议的旧陷阱,可以听别人的建议,但永远都是自己做决定,越是身边人,越是要谨慎;

不再轻易受到他人和外界事情的影响,对人和事都有自己的见识,也有自己的人生梦想,一天要做的事情很多,没有精力和资源浪费在这些无谓的人和事上面;

Find back the long unseen passion that lies in the bottom of my heart.

旧思维模式得以彻底打破
逐步适应和享受新世界

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好自己的一生
酸甜苦辣自己品尝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What do you fear?

The best way to overcome your fear is to work it out.

克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把它解决掉。

怕什么,就做什么
只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也能够负责
消化吸收,自我成长,放下不理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诚实为上策

有一说一、就事论事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Someone’s View depends on his position.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

求知的第一步就是先知道自己的无知 -西塞罗

When you are studying any matter, or considering any philosophy, ask yourself only what are the facts, what is the truth that the facts bear out. Never let yourself be diverted either by what you wish to believe, or by what you think would have beneficent social effects if it were believed.

古典:我很怕听到年轻人说要“做自己”

58c08e8b3156ad9feac61bcf39838258.jpeg

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是持续的“自我超越”。

但是,只要自我超越,就会不断地失手。如果一个人都没有受过伤,说明这个家伙做得不够努力。 当你在做自我超越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做对,也很有可能做错。

第二个很重要的事叫“自我负责”。

什么叫自我负责?比如,你怎么面对一个糟糕上司,或者一个贱人?

A选项是你自己牛X,能改变它;

B选项是虽然改变不了,但你可以选择不在这上班——我能力够强,不给你打工总可以吧。

还是搞不定,退一步选择C选项:尝试让自己成长,成为一个能改变的人,或者能够做选择的人。

还做不到的话,D选项,你至少有能力让自己爽一点,不要那么纠结,去接纳这个事情。

——以上四种都是自我负责。都比E选项,留在原地抱怨,既改变不了现状,自己也不爽好。

第三个叫“自我接纳”。

当一个人实现自我负责后,他可能需要做第三个功课,就是自我接纳。

什么叫自我接纳?就是承认这个世界上的确有我hold不住的事情。自我负责不是自我掌控,而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我们没有必要缅怀青春,因为中年其实也很好,老年也挺好,将死的时候如果你平静也非常棒。

有人可能特别适合创业,有人就是喜欢稳稳当当地过自己的小日子,那么只要你能做到自我接纳,也很好。不过,自我接纳是以自我超越和自我负责为前提的。否则,那就是你的“龟壳”。

——到今天,我认为做自己,其实是持续地自我超越,对结果负责,并通过这个过程,不断了解自己的边界。正是因为你知道有些东西做不到,所以你会知黑守白,守正出奇。正因为有自我接纳,所以你反而可以很好地去欣赏每一个人,然后进入下一轮的自我超越。

这就是一个人Make Myself、自我塑造的过程。

这么努力不累吗?
真的不累。

坚毅是什么?坚毅等于激情加上毅力,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一个持续的动力。

激情和生活满意度是什么关系?坚毅和生活满意度是高度相关的。

简单来说,你越是专注一个宏大的激情和方向,并且持续地去自我提升、刻意练习,你就会感觉到越多的幸福感。短期的随心所欲,也会获得明显的生活幸福感的快速上升,但是它上升一点点就到头了。所以,只有选择真真正正的持续的自我塑造,人才可以获得持续长久的幸福。

这是非常好的回答。

我现在要反问:你过得这么丧,不累吗?
——每天关心着别人的想法,犹豫着房子买还是不买的,成天看老板的眼色,然后回家刷剧,别人笑你也笑,别人不笑你也不笑……不累吗?

就像研究完很多人工智能以后,你会发现最吓人的不是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而是人越来越像人工智能。

“丧”才是真正的累。

这么多年,我深刻的意识到一点:如果你不去花时间去创造一个未来,迟早你会花更多时间去应付生活给你的shit。

生活把屎盆子扣你脸上的时候,你花的功夫一点都不比你去创造未来少。

但是前者处于快乐和幸福,后者则完全处于恐惧和焦虑。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你的自我去碰撞一些更高、更强、更厉害的东西,让自己不断的启动,不断自我突破。

总结一下,“做自己”这十年分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我们争取的是主流的成功。

第二个时期,我们开始探讨特质,比如《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第三个时期,我们都刻意去与众不同,像一个逆反的孩子。

第四个时期,我们开始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到了第五个时期,我们从狭隘的个人心理学中走出来,把自己放在历史和生物中间,重新理解世界。

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本质就是生生不息,持续地自我塑造与创造。

这就是我们中国这十年来走过的关于”做自己“的路。

从这个角度往前看,你会很清晰地看到未来十年什么叫做真正的做自己。它一定是更多元,更理性,以及更强调内在性格的。

所以从今天开始,从这一届开始,我们的做自己论坛不再叫Be Myself,而是改为Make Myself。

我们公司的slogan,原来是“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后来我也去掉了“为”,变成“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因为成长没有终点,不存在一个“为”的状态——自我是持续不断延续的一个过程。

第一要面向未来,

第二要做有价值的事,

第三你要持续的自我塑造,把它做得越来越好。

面对不确定性,最好的心态就是当不确定来临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件事情依然值得。

希望各位,每个人都面向未来做有价值的事,感动你的事,并且持续地做得越来越好。当不确定性来临的时候,可能是好,可能是坏,可能是倍增,可能是失败,但是你会觉得心里特别宁静和安静,这就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姿态。

b8cb6f0555e67c0de5e2b911e60af16a.jpeg

如何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2017-11-02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大同小异,但人生状态却截然不同。人与人之间巨大差异的源头,正是“成长”。

脱不花关于“自我成长”的14条感悟分享给你,愿你不断成长,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1. 早晚你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你所看到的,都是你自己认知模式下创造的镜像。

  2. 与此同时你会知道,这个世界上全是别人。所谓反复追寻的“真我”,实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东西。

  3. 同时知道并接受上述两点,自我成长这件事,才真正开始。

  4. 对于个人,最难的莫过于不断建立更高的标准。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不断结识更好的榜样。

  5. 在人际关系中做一个能力型“势利眼”,向上看、向前看,尽量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

  6. 既往不恋。不回头,不怀旧,不惋惜。

  7. 以真实的、认识的人为榜样,而不是“传说”中的。因为只有真人会在每天的交往中给你真实的压力。

  8. 要寻找和接收那种叫作“使命感”的东西,克服“如果……就很好了”的小地主心态。

  9. 慎独。守心如镜。

  10. 每天独处时问问自己,今天有什么是比前一天做得更好的。哪怕是对快递员更认真的说“谢谢”。

  11. 不做负面表达,包括讽刺、抱怨、指责、争论、批评、牢骚、大话、评价议论。凡事从建设性出发。

  12. 尽可能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文科生多读点科学著作,理科生不妨研究点文学艺术。阅读,是为了理解人。

  13. 带徒弟,是逼迫个人成长的绝招。

  14. 不相信“适当的年龄”这件事。除了生孩子,任何想做的事情都不会被年龄限制。

如何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

2017-12-31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人生路很长,但重要的往往只有几步。 面对重大选择,能权衡利弊,迅速做出最佳决策,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该如何面对人生重大选择呢?脱不花的以下11条建议,供你参考。新的一年,祝你每一步都走得正确坚定

  1. 尽自身最大努力做到有钱、好看、有本事、受欢迎。手里的牌越多,做选择的主动性就越高。

  2. 选择大于能力。有人管这个叫“命运”,但其实是一种长期被忽视的能力:关键时刻快速做出最优选择的能力。

  3. 最优选择就是对个人远期价值最大化。过于关注当下利益往往是人生的大坑。那些抱着“要给未来的孩子找个好爸爸”想法的女生,在婚姻生活中往往过得比寻找最佳男朋友的女生要好,就是这个道理。

  4. 做选择时不要只看自己,要看如果做了一个决定之后,你会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在事业选择上,这一点尤为重要。

  5. 掌握“概率权”。两张牌,一张掀起来保证给你一百万美金,另一张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有一亿美金,还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是零。选哪张?怎么选?并非最安全的选择就是最佳选择。通过概率去判断,看似简单的选项后隐藏着更大的可能性,这才是富人思维。

  6. 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但是这个“别人”特指那些你由衷佩服和学习的对象。

  7. 无论别人给你什么意见,都要记住:决定是你自己的。不要依赖别人,更不要把后果归罪于外人。

  8. 任何提升都不会很轻松,远离安全的舒适区。

  9. 远离不切实际的梦想,乐于动手做具体事。少想,多干。

  10. 罗胖在《罗辑思维》节目中分享过一个心法: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11. 成大事者不纠结。一旦决定,全力以赴

苹果CEO:乔布斯教我的理念

10月12日,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Tim Cook)参加了英国牛津大学创业基地的揭幕仪式。在活动中,库克分享了自己在工作选择、如何面对失败等方面的人生经验,也回忆了乔布斯教给他的一个关于快乐的理念。

库克说,刚毕业时,他的想法是找到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但他后来发现,生命的意义不单单是寻找自己热爱的工作,而是要以更广泛的方式服务人类。当他意识到当时的公司并不符合这一标准时,就换了公司。他说:“加入苹果之后,我的价值观和我的工作保持一致,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而在加入苹果前,库克也咨询了很多人,但每个人都建议他不要换工作,最后库克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做了决定。库克说:“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或许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没有之一。”

苹果要做的是打造人们想要使用、其他人想要追随的产品。库克说:“如果你爱你的产品,那肯定也有很多其他人会爱上你的产品。这是驱动苹果的基本信条之一。”在产品上,库克非常强调贴近顾客、聆听消费者的声音、公司与顾客连接的重要性,这也是苹果推出零售店以及库克早起的原因。库克每天早晨不到4点钟起床,开始工作。他说:“我喜欢每天起床的第一个小时阅读客户邮件,因为我想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想知道他们的感受。”

如何面对挫折,库克也给出了方法。他说:“有时你的基础很好,但你还会失败。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时刻。你必须对自己有信心。对着镜子,感受自己的呼吸。失败并没有杀了你,你还活得好好的。 这不是天大的事,一切都会过去的。有时候,我每天都对着镜子这样做好多次。做一会儿之后,情况就好得多了,你会学着坦然接受失败。事实上,虽然你把它看做是一次失败,但它并没有那么糟。”

最后,库克谈到了乔布斯在世时教给他的一个关于快乐的理念。库克说:“乔布斯告诉我,快乐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快乐是每天日常的东西。他教会我‘专注’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工作还是个人生活中,你只能做好一部分事情,你必须做出取舍,选择那些你可以做出成就的事情。乔布斯多次告诉我,不要试图猜测他想做什么,只要做我认为正确的就好了。这让我如释重负。”

行动清单|武志红:我们一生的努力,是为了“成为自己”


2017-09-14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人生由成千上万个选择构成。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状况是,等你老了,回顾一生,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

这篇清单由「得到」作者武志红创作。他将告诉你: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努力“成为自己”。

  1. 我们经常说: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你是谁。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真正的情况是:你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你是谁。当你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你就是在做自己。

  2. “成为自己”不是一句心灵鸡汤,而是你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时,必须拥有的状态。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理性而坚定的选择。

  3. “成为自己”的提出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通过研究发现,那些“成为自己”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比如克制的生活态度,深厚的同情心和拒绝对他人外部控制等等。这些特质都可以让你面对选择的时候,保持更理智的思考方式。

  4. 你要学会构建和维系各种关系。“成为自己”,不是让你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恰恰相反,“自我”需要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

  5. 在各种关系面前,你不仅要主动构建和维系,还应该坚守“自我”的界限。远离那些“你应该如何”的建议,破除掉别人强加于你的意志,不管这些建议是来自于朋友、长辈还是父母。

  6. 在成长和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每个人都会拥有人格面具,学会自我伪装。你要做的,就是不管过程中有多少踌躇和顾虑,都要逐渐远离这些不真实的自我。

  7.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学会克服对“不确定”的恐惧。你要做的,不是消弭变化,而是掌控变化。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接受采访时就说,自己在开拍前,不考虑观众,不考虑市场,也没有完整的剧本,而是在拍摄过程中,听从内心的指挥,让故事带自己走向结局。

  8. 负面情绪在成长中是有积极作用的,越控制,反而越失序。当你开始去做自己的时候,你会直面自己的复杂情绪,不仅有正面的关爱、温柔与合作,还会有负面的愤怒、敌意和贪念。这时候你要正视那些负面能量,并以亲密、接纳的态度体验自己这些复杂的情感。

  9. 理解自己当下的处境,比急着去找改变举措更重要。当你的内心正经历真实的痛苦时,不要迷信正能量,或者寻求替代物来转移注意力。要对自己的一切体验持开放和友好的接受态度。

  10. 有的时候,内心真实的声音还不明显时,就安静耐心地等待直到它出现。不要对自己内心的声音不闻不问,对自己内心开放的人,对别人和世界也会一样开放。

  11. 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这个境界,但当我们愈趋近这种境界时,我们的内心会更自由,人生也会愈有喜乐、愈有意义。这样,你将不再只是人性的片断,而是你应该和可能成为的最美好的一切。

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去控制别人

2017-01-11 Joy Liu 罗辑思维

负面情绪 控制他人 一味索取
稳固并且灵活的自我
做一个好人,而不是烂好人

1 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去控制别人

我听朋友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她在考博士的时候,总是感觉非常的焦虑——担心自己考不上,担心心仪的导师不要她。

那个时候的男友试图安慰她:“亲爱的,没关系的,你看你考不上也还是个硕士,不要担心。”她觉得男友丝毫没有安慰到她,因为自己还是很焦虑。

后来,这种需要男朋友平复她的焦虑的心情日益增长,而男朋友的“无能”也越来越让她不满意,她选择了分手。

非常有趣的是,她现在的丈夫跟前男友惊人地相似,但她完全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所以期待别人做出改变,来让自己心情变好。

2 我们为什么想控制别人

我母亲是一个控制欲比较强烈的人。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真心实意地觉得她做的事完全是为我好。但是她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为我好”的控制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原因。

在我放弃土木工程专业,转学心理学的2年时间里,我们曾经把彼此最不好的一面带了出来。

当时我被保送了研究生,但是在研一的时候,我决定退学,去学心理学。母亲几乎要疯了。她没有想到,一直都在按照她和父亲期待的人生轨迹前行的我,突然来了这个大一个转折。

那时候,她经常打电话跟我说:“因为你,我昨晚又失眠了”、“因为你,我又病了”、“如果你不这样,我的心情就会好很多,我就不会失眠或者焦虑了”……

我一直很抗拒这样的说法,就像她在我小时候告诉我说,“我原来也是有梦想的,就是因为生了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一样,她在让我对她的情绪和她的人生负责。

后来,我慢慢懂得,想要控制别人的人,通常都拥有着不稳定的自我和自我价值感,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行为来获得肯定或者安慰:

既然我是因为你产生的负面情绪,而我自己又没有能力处理,那你就要做出改变,这样我的心情才能变好。

3 你拥有稳固并且灵活的自我吗

刚刚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稳固并且灵活的自我”。这个概念是由心理学家David Schnarch提出的。

“稳固的自我”是指一个人具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外界的否认或者质疑而有所改变。

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比如失恋。这件事情对于所有人来说可能都是件很伤感的事,在被伴侣拒绝了之后,自我价值感会在一段时间之内骤然下跌。

对于具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的人来说,被分手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可爱”或者“不值得别人爱”,而仅仅是因为彼此不合适。

但是,对于自我价值感更多地建立在别人的积极反馈之上的人来说,失恋这件事情很可能让他们的自尊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处于低谷。他们会觉得被对方拒绝,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够可爱、不够优秀或者配不上对方。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灵活的自我”。这一点看起来跟前面的“稳固”矛盾,但其实它们是彼此相融、缺一不可的。“灵活的自我”是指自我的概念不会僵化或者停滞不前。

比如,你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学术型的人”,然后你就拒绝一切娱乐活动,或者是其它有助于成长的活动,这样的自我就是非常固化的。一个有着灵活自我的人,是愿意不断去探索新的可能性、让自己不断成长的人。

再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虽然有性别之分,却都同时有着男人和女人的一面。

假设你是一个男性,你拒绝在自己特别感动的时候流泪,或者在你伴侣难过的时候拿纸巾给她擦眼泪,因为你觉得那样特别“娘”或者特别“不爷们”;

再假设你是一个女性,你不愿意在公司里站出来发挥自己的领导力,因为怕别人说你“强势”,或者在需要你表现出力量的时候你不敢表现出来,担心别人说你是“女汉子”等等,这些都是固化自我的表现。

一个有着灵活自我的人,会在最合适的场合表现出最合适自己的一面。而拥抱并且发展自己内心的男性一面和女性一面,正是灵活的表现之一。

拥有稳固并且灵活的自我的人,不会去控制别人,这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都适用。

当你发现,你不需要伴侣跟你“吐露心声”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他不跟你说那件他小时候的创伤事件,就不会让你觉得那么的受伤;

当你不需要用别人的褒奖来证明自己作品的价值时,没人表达欣赏就不会让你觉得那么愤怒;

当你不需要别人的感激来证明自己做一件好事的意义时,别人没有说出的那句感谢就不会让你忿忿不平。

当我们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时,我们就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别人的勇气。

4 做一个好人,而不是烂好人

昨天晚上8点多,因为很累,我决定静静地在家里画画休息。然后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她此刻就在我家附近,回家有点晚了能不能来我这里借住一晚。

如果是原来的我,肯定就算再累再不愿意也会答应,但是昨天我没有。我说:“亲爱的,我今晚有些累,想一个人在家里画画,不好意思,你还是坐地铁回家吧。路上注意安全,然后到家了报个平安。”她回答说:“我绝对不会告诉你的,你太狠了。”

她显然是生气了,于是我也有种非常不好的感觉。

我问自己,“你愿意在这么累并且不想说话的情况下,让一个朋友来你这里跟你聊天说话吗?”

我知道自己是不愿意的。

“那么你为什么还感觉这么的不舒服呢?”

因为我需要她不生我的气,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

“那么是不是她生我的气,我就不是一个好人了呢?”

当我想明白,我并不会因为她对我的愤怒而不是一个好人时,我就放弃了要控制她的情绪、不让她生我气的冲动。

我没有告诉她:那你来我这里住吧,而是进一步跟她解释了我的情况,并且希望她能够理解。当然了,她能不能理解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个好人。

一个好人,首先会是一个照顾自己的感受并且爱护自己的人,而不是一个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的人。

当我学会了控制自己,我就真的不需要去控制别人了。

这条路还很长,这种稳定而灵活的自我价值感也需要不断地修炼。但是,我知道自己在慢慢的练习着。而我也知道,你会与我同行。

本文作者 Joy Liu ,选自公众号 壹心理。

罗胖曰:

孔子有一句特别重要的话——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他说,古人,一切成长学习的目的,都着落在自身的体认。
而“今之学者”呢,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
孔子看不起后一种人。
熊逸有一个很棒的比方——
所有人格修习的目标,
都是从一只必须和人亲近的狗,
成长为一只可以适当孤独的猫。

智慧箴言!哲学家罗素对未来的寄语 视频版本

智慧箴言!哲学家罗素对未来的寄语,你能做到吗?

这段珍贵视频,是英国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959年接受采访时拍摄的。记者问到:“如果这段影片千年后被发现,你会对后人留下怎样的感悟? ”罗素停顿片刻说道:“很简单,有两点,一是智慧(intellectual),二是道德(moral)。”

“一,关于智慧。永远问自己,事实是什么,真相是什么。不要被自己更愿意去相信的东西所蒙蔽,或是被你认为会对社会有利的观念所引诱。”

(When you are studying any matter, or considering any philosophy, ask yourself only what are the facts, what is the truth that the facts bear out. Never let yourself be diverted either by what you wish to believe, or by what you think would have beneficent social effects if it were believed.)

“二,关于道德。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如今这个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他人,并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总会有人说出我们不想听的话。”

(Love is wise, hatred is foolish. In this world which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closely interconnected, we have to learn to tolerate each other, we have to learn to put up with the fact, that some people say things that we don’t like.)

或许,这是一个人穷尽一生才能真正做到或接近的吧……你觉得你能做到吗?

够了,别再忽视自己了 | 镜中人

一个对自己缺乏了解的人往往十分地没有存在感,他们可能经常会陷入空虚、空洞、迷茫的状态,类似于“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样的漂浮状态。

在生活中,这些朋友可能会有以下这些感受:

(1)无法参与别人的生活
(2)感觉淡漠,缺乏情感体验
(3)取悦别人,但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开心
(4)对他人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
……

以上这几类人的一个共同感受点就是:感知不到自己,缺乏存在的感觉。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的感受是什么,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的喜怒哀乐是什么。

当然也会因为不知道我是谁,而意识不到对方是谁,以及看不到对方的需要。

当一个人有以上这些情况时,他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忽视”问题。

01 从幼时的“情感忽视”,到长大后的“自我忽视”

一个具有自我忽视模式的人,往往可能生活在一个从小对其情感进行忽视的家庭。

这样的情感忽视可能表现在几个方面:

(1)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感受

这类家长往往把孩子看的太简单,他们以为孩子只要吃的好穿的好,物质条件提供的好好的,孩子就会发育成长得很好。

他们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关注孩子的内心,当孩子有情绪或者感受时,这些家长往往置之不理,或者否定孩子情绪、感受的存在。

比如,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不习惯,会哭,家长不理会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反而会说:“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到了年纪就要上学,看别人不都上幼儿园吗?”
然后这个孩子可能就只能一个人在那里哭啊哭啊,哭一会儿只好不哭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孩子就会觉得哭等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是不合理的,所以他就会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尽量不再表达感受。

因为表达了也不会被理解,更不会有人懂得他。

压抑得久了,他体验自己感情的能力就被大大弱化了。

(2)父母否定孩子的感受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控制欲强的家长身上,这种家长往往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会以自己的感受去要求孩子。

比如:

一个孩子生性腼腆内向,容易见人害羞,但她的妈妈可能不管不顾孩子的感受,命令孩子必须活泼外向,见了人就该打招呼,并且对他表现出来的害羞腼腆进行排斥,认为孩子有这样的表现非常没出息和丢人,是很错误的。

一个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负,妈妈看不到孩子的委屈,却嫌弃他无用:“为什么没欺负别人,单单欺负你?”

当父母看不到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也不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而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去表现,这样的孩子对自己感受的正确性会有很大的怀疑。

久而久之,他就被养成了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而必须按照父母的感受来的行为模式,长大后,他就会尽量多去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对自己的感受熟视无睹。

而且当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感受冲突时,他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有问题的,而陷入自责愧疚的状态,为了讨好别人,他的一切围着别人的需要转。

所以,一个潜在的信号就会在他心里运转:

“‘我不重要,这个世界是别人的”。

也许有一天他也厌倦了讨好别人,他活成了世界的旁观者,因为与人的链接不能给他带来滋养。

(3)父母向孩子持续地反馈出这样的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

这类家长最多,他也能看到孩子的感受,他也不是绝对的专制主义者,但是他在持续的灌输“你这个情绪不重要”的信息。

比如,同样是面临上幼儿园的任务,孩子在哭,家长却说:

“哭也没有用,是孩子都是要上学的,”

孩子向父母发出很多请求,父母总是以很多理由为由,拒绝孩子的请求,比如妈妈很忙,还得拖地等等。

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以为感受是不重要的,那些现实的看得见的东西才重要。

所以他们长大后容易内心空空,因为很早就与自己的情感、情绪失去了链接。

02 “自我忽视”让我们内心荒芜

我们都是生物有机体,情绪、情感代表着我们的需求信号,所以,你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多大程度上能解读自己的情绪情感,你就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你自己。

但是一个人的情绪、情感从小就被忽视和否定的话,他就没有途径去学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视角和经验。

他学会的只是父母要求他们具有的感受,而这些不是他们真实的自己,所以这些“感受”只不过是一层机械的反应和外壳。

他们内在的部分自我感受是荒芜的,他们经常用“对”“错”的分类去划分自己的情感感受,拼命的压抑和排斥那些不够“对”的反应。

比如“不应该讨厌别人”,而完全没有要去探讨为什么这个人会引起你讨厌的思路。

他们认为讨厌别人是不应该出现的反应,而完全不知道“厌恶”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绪,人天然就具有厌恶的情绪。

这样的人对自己的探索是有限的,所以他对别人的认识也将会是有限的。

他不懂得自己的情绪、情感,必然也会察觉不到别人的情绪、情感,从而不知道如何跟别人互动,很多时候,他跟别人之间似乎都隔着一堵墙,没发产生真正的感情流动。

他们中有的人似乎也很热衷讨好别人,但你总是能感觉到他们的讨好其实很多都是不那么恰当的,所以也就收不到应用的效果。

因为本质上他们与人的亲近行为不过是来源于幼时父母的训诫,而产生的的不得不那么做的戒律,而并不是他们内心真的懂的这个人的需求,而做出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流动,所以他们并不贴心,而往往又很辛苦。

一个人越是了解自己,体察自己,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真正地去了解别人,看清别人。看不到自己需求,不了解自己需求的人,他也没有能力真正看到别人的需求,真正了解别人的需要。

毕竟,自己的镜子如果是模糊的,又怎么有能力映射清楚别人呢?

所以,这样的人容易找不到存在感,因为他们似乎没有真正“活过”。所谓的活着的强烈感觉一般是要么被世界照亮自己,要么自己照亮世界。

这样的人从来没有被照亮过,也不知道如何照亮世界,甚至未被开启照亮世界的动力,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会莫名陷入空洞,空虚。

03 如何走出“自我忽视”,活出自己的存在感?

一个人要从自我忽视里走出来,重建存在感,可能需要做以下的工作:

第一,加强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觉察和了解

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就是他本身,情绪、情感不是坏的东西,不是需要被排斥的压抑的东西,相反,它们是你积极的可以信赖的伙伴,它们的出现是为了告诉你,目前你可能有哪些需求,哪些匮乏,你的渴望,你的期待。

而了解到这些需求、匮乏、渴望、期待非常重要。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就是在这些需求、渴望、期待的推动下去奋斗的一生,对这些东西的回答就构成了“我是谁”“我想过怎样的一生”等问题的答案。

这些东西越清晰,你越发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往往他就不再容易陷入空虚迷茫的状态。

因为他的动力被燃起了。他想去照亮世界,并且被世界照亮。

第二,重建内在评价体系

从小被情感忽视的人,一定缺乏内在的自我评价体系,他们会非常依赖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们常常讨好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久而久之,会把自己搞得很疲惫,渐渐地从这个世界里得不到滋养。

而重建内在评价体系意味着:重视和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感受,重视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外界的价值判断。

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内在的评价体系也就不一样。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要独立,要从殖民地的状态解脱出来,他要建立自己的律法体系。

比如一个女孩习得外界的标准可能是不能离婚,离婚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因此她宁肯在不幸福的婚姻里呆着,活得像行尸走肉,也不肯按照自己的感受,去再次寻找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

但如果她能尊重自己的感受,信任自己的感受,她可能就会挑出“结了婚再离婚就是人生的失败”这样简陋的评价,而去追求让自己感觉更加幸福的另一种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而一定不是外界,不是别人。因此建立评价体系的标准,肯定也源自于你的内在感受和价值判断。

因此,不要过度依赖别人的理解,外界的希翼。说到底,人生是你自己的,鞋子合不合脚,你自己最知道。

第三,学会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就是要学会爱自己。比如犯错的时候会原谅自己,有缺点的时候要包容自己,悦纳自己,受挫折时要鼓励自己,受伤时安慰自己。

很奇怪的是,这些事情我们常常对别人做,却不会为自己做,很多人都懂得如何关怀别人,却不知道关怀自己。我们被教育了很多爱别人的方式,却从来不爱自己。

比如自己犯错时,会攻击自己;自己发现自己缺点时会不接纳自己;受挫折时从不鼓励自己,而是加倍打击自己;受伤时从不安慰自己,而是加倍嫌弃自己,让自己加倍受伤。

学会自我关怀就是把关怀别人、爱别人的能力用在自己身上。

你好了,才有能力关怀别人。

不要再做那种牺牲自己,去关怀别人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不能持久,当你总是在付出,而没有回报的时候,你会愤怒(尽管你压抑它),渐渐的你就逐渐关闭心门,把自己蜷缩起来,而渐渐也丧失了存在感。

第四,向世界表达你的需求和渴望

需求和感受、渴望是每个生命天然具有的权利,生命的热情就是由需求和渴望构成的,可以说你越能表达你的需求和渴望,你的生活热情就越多,你也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一个人表达自己需求和渴望的过程,也就是他参与世界、影响世界、和世界互动的过程。

你以为你做的事冷冰冰的事业 ,不是,事业只是一个载体,里面承担的是你的激情和理想,所谓的理想,不过是渴望。

你以为你娶得是媳妇,不对,这个媳妇承担着你的爱欲、审美和对异性的美好向往……

这些东西与生俱来,你不要压抑它,你需要的是,大胆的参与到世界上来,然后把它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相信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你是被世界照亮着的,也有那么一些瞬间,你点亮着世界。因为这些点亮的时刻,你有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有了活着的价值。

如果你总是为外界或他人活着,这个世界就是别人的,你就会成为它的旁观者,但是当你为自己活着,这个世界就是你的。

而这,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感。

陆奇: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软件

我们之前曾经也介绍过百度的新总裁陆奇,是一个非常勤奋和善于学习的人。他的学习能力让他成为微软职务最高的华人。后来他离开微软,加入了百度。在百度公司内部演讲中,陆奇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他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他说:“我把自己想象是一个软件、一个代码,今天的版本一定要比昨天版本好,明天的版本肯定会比今天好”。既是犯了错误,也可以通过学习,下次绝不再犯。陆奇说,英语里有一句话,生命太短,同样一天不要活两次(Life is too short, don’t live the same day twice)。因此,“每天学些可能是对每个人都是最最重要的”,“杰出的工程师,杰出的技术领袖,一定要保持自己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学习的范围”。

陆奇说,对于做计算机科技的人,不能只学计算机。经济学必须要学。计算机假定输入之后必定有输出。而经济学的起点是整体和生态,每个人的输入,是另外一个人的输出。深度学习如果要想彻底,必须学习物理学、生物学和进化论。所有工程师也需要学产品。此外,陆奇还提醒说,在大公司里,重复或几乎重复的代码实在太多,因此,“你写代码之前想一想,你这行代码要不要写,是不是别人已经有了,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做这件事情”。

警惕不靠谱的专业建议

需要专业建议的创业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确保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提供的看似明智的建议是靠谱的?

创业者也应该向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企业主寻求引荐和推荐。美国马萨诸塞州巴布森学院(Babson College)研究创业的副教授Phillip Kim表示,创业者可以从对外交往以及加入当地工商协会中获益,在协会里,创业者可以在需要请顾问前,先了解这些顾问。他们也可以通过私人人脉和职业人脉寻求别人推荐。

“一个或许不错的想法是,可以从小规模合作开始,一个小项目或小任务,不需要双方投入太多,借此观察初步合作进展如何,”他说,“你必须更确切地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预期的一致性是任何协作的关键部分,这样双方才能确切地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以及能够交付什么。”

Strength

潜力与业绩

  1. 想象力
  2. 系统思维
  3. 执行力
  4. 意志力

Practice

  1. Find myself
  2. Be myself
  3. Live myself
  4. Listen to the song I want to hear
  5. Look at the movie I want to see
  6. Read my favorite books
  7. Say what you want to Say
  8. Write what you think
  9. Do what I want to do
  10. Fight for my dreams

Lost

  1. Safety
  2. Money

Get

  1. Health
  2. Freedom
  3. Farewell

Challenge

  1. Old habits
  2. Others especially family’s support
  3. Economy source

人与人交往中,如何达到一个最舒服的状态?

如何去构建更健康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点:

1.形成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要知道当下的关系模式,都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而内在关系模式,则是内化了童年关系模式的结果。

2.当对方的互动太有问题时,可以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抄后路”,也就是点出对方互动中的心理逻辑,点破他试图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破”。

3.尊重事实,化解情绪,转而去构建平等的关系模式,这是“立”。

— 由此得到 —

1.在关系中,我们会玩各种自恋的游戏,去追逐“我是对的”、“我比你强”这种自恋感。但一旦有人,在不破坏我们自恋的情形下,和我们构建了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而这种关系,也是最舒服的。

2.人和人谈话时,必然在传递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和情绪。所以,我们要去辨析,对方传递的客观事实信息是什么,传递的主观情绪信息又是什么。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则要驳回或化解。

The Top 10 Quotes to Inspire You to Be Yourself

To be yourself in a world that is constantly trying to make you something else is the greatest accomplishment.

– Ralph Waldo Emerson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 Steve Jobs

Be who you are and say what you feel, because those who mind don’t matter, and those who matter don’t mind.

– Bernard Baruch

Live life as though nobody is watching, and express yourself as though everyone is listening.

– Nelson Mandela

The individual has always had to struggle to keep from being overwhelmed by the tribe. If you try it, you will be lonely often, and sometimes frightened. But no price is too high to pay for the privilege of owning yourself.

– Friedrich Nietzsche

You wouldn’t worry so much about what others think of you if you realized how seldom they do.

– Eleanor Roosevelt

Always be a first-rate version of yourself and not a second-rate version of someone else.

– Judy Garland

I think the reward for conformity is that everyone likes you except yourself.

– Rita Mae Brown

Be yourself, but always your better self.

– Karl Maeser

认知清单|把自己活成一个有建设性的人,很重要

工作中,所有人都愿意和有建设性的人相处。可是如何成为一个有建设性的人?

多年的工作中,脱不花对“建设性”有很深的理解。以下12条经验,供你参考。

  1. “建设性”的反义词不是“破坏性”,而是“情绪化”。

  2. 建设性思考与表达的起点,是不关心动机,只关注目标

  3. 建设性就是假设是我要去做这件事,而且必须要做成,我会从哪里入手、采用何种姿态、用到什么资源,并用这种态度对待别人。

  4. 对别人的不满,要么自己消化归零,要么及时对当事人表达。表达不满时要附带建设性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自带情绪。无论何时,不做意气之争。

  5. 遇到冲突时,不从价值观和动机层面做讨论。因为成年人之间,这些问题已经很难讨论。所谓高水平协作,就是学会组织、推动价值观不同的人,也能为共同目标合作。

  6. 建设性并不是不批评,而是少做评论。批评是梳理出已有方案的强弱之处,指出弱点和漏洞,并且提供可供参照的历史案例或经验。评论是毫不相干、袖手旁观、指指戳戳,且往往充斥着用力过猛的形容词、副词。

  7. 即使放弃,也是积极的放弃;如果坚持,必是理性的坚持。

  8. 培养一套具有建设性的表达方式。很多人的表达习惯是充满破坏力的,但其本身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口头禅是“你知道/明白/懂吗?” “这不make sense呀” “你依据什么”,以及 “你不了解情况”,却偏偏很少直接说“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这种极具破坏性的表达会让人抓狂。

  9. 具有建设性的句式,往往是这么开头的:“补充一个信息”“受你的启发”“咱们换个角度看”“我们是不是可以试试”……

  10. 在沟通中多用“咱们”,少用“我”“你”,或者“我们”“你们”。

  11. 最有建设性的行为,是推动一个事情向前发展。虽然往往以决断、甚至莽撞的方式体现出来,但背后是对目标的信心和行动的热情。各种谦虚谨慎、尊重他人、多方论证,但事情却停滞不前,这是伪装成建设性的破坏力。

  12. 建设性,是可以传染的。

洞察:平常心往往会有好结果

李想是车和家创始人及CEO,他也是个连续创业者,在此之前曾经创办泡泡网和汽车之家,2015年李想离开汽车之家投入到车和家的造车事业中,汽车之家至今市值已达70多亿美元。微信公号“投资人说”的一篇文章编辑了李想对创业和投资的认识,其中谈到了李想认为做事应有的心态。

李想说,以一颗平常心去做事,通常都会有好的结果和好报。李想认为,这世上没有真的不求回报的人,我们常说的不求回报,只不过是不求利益上的回报而已。不要利益上的回报,就肯定需要别的回报,比如内心的满足等等。不要利益回报的人,难以满足,从结果上来看也容易造成不好的结果,也就是“好心办坏事”。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往往猜不到好心人好心到底在哪里,他不要物质利益回报,那需要的回报是什么,这就容易造成期望与结果不符。而那时候,“好心人”可能就变成了“伤心人”,就会产生负面结果。

那到底什么是平常心?李想解释说,“合理的去追求利益,这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常态,只不过我们的社会把这再正常不过的心态演绎成了功利和负面的想法,把那些真正自私的难以满足的回报描述成了伟大和英雄。”

李想认为,做到平常心有四个标准。

首先是对自己负责,再对别人负责。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不会知道什么是责任。
其次,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必须对自己好。他认为,没吃过糖的人怎么可能给别人甜头?
第三,合理的追求利益是再正常不过的。结果和价值的回报就是利益和价值成就感,不求利益的人其实可能伪善或自私,容易形成自我幻觉,有时会感觉别人亏欠自己。
第四,在对自己好、对自己的负责的前提下,去对别人好。在觉得没人亏欠自己的前提下,结果上就会发现,所有人都好了。

王海宁:没有什么理论一定对

这条音频的内容是,乐元素CEO王海宁在2016年的一个新思考,我们很熟悉的《开心消消乐》就是乐元素打造的。应“得到”知识新闻工作室的邀请,王海宁为我们独家撰写了一篇文章,和你分享一下。

我在2016年有一个特别深刻的体会,就是所有的规律、原则、经验和理论,当你听了之后觉得很对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所有被总结出来的理论,稍微不小心就容易用错了。所以当你在研究某个理论,以及别人的经验的时候,一定要花时间去研究这个理论的边界和使用范围。花时间去研究一下这个理论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是错的。

比如专注这件事情,很多人都告诉我们做公司一定要专注,公司的战略要依附在公司的核心能力上。这个理论在大多数情况是正确的,尤其是在创业早期的时候。但是,当你的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专注有可能不那么正确。因为,现在的世界变化很快,如果你所处的产业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有可能迅速地颠覆原来的市场环境和行业格局,使原有的市场空间和行业规模急剧缩小。过于专注在自己的核心能力,而不能够去主动开拓新的核心能力,就非常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走向失败。

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例子是,在公司遇到危机的时候,需要专注,因为这时候留给你的机会和时间特别少,所以你要专注地去试一下,把这件事做了,不用管是不是能成功。同样,在公司最早期的时候,需要专注,因为资源有限,试错的空间和时间有限。在公司早期的商业模式验证成功,需要迅速扩大的时候,需要专注,因为机会很好,需要迅速做大。但是,当你的公司情况很好,有一块业务已经稳定赚钱的时候,你就不能还是只专注于这个赚钱的业务。你要在一帆风顺的时候,想一想你的企业还能不能产生第二种核心能力。不要拘泥于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以新的视角去抓住未来世界的变化。

再比如说精益创业,在某种情况下,它是对的,你需要用这种小的产品单元去收集用户的反馈,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去调整接下来产品的方向。但如果你做的这个东西是一个很创新的东西,你就很难从客户的反馈中得到一个真实的意见。这时候你要有耐心,把你想做的东西做出来,没办法那么精益,可能还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成本。这种情况精益创业就不一定适用了。精益创业可能适合做一些很创新的事情,没有那么多人知道该怎么做,也没有那么多人抄袭你。但在中国,有的时候你必须把握一个平衡。速度也很重要,如果等你把产品想清楚,而且通过测试做到完美了再去做的时候,其他人可能已经跑到前面去了。

还有一个例子是说到做到。很多老一辈企业家也是这么做的,定目标的时候,要定一个能实现的目标,要说到做到。这在一些传统行业也许是对的。但是在一个创意行业,你无法保证说的就一定能做到。如果说到必须做到。你就不敢给自己定一个足够大胆的目标。但是,有时候必须是一个胆大包天的目标,才能逼迫人们去想一些创新性的方法,也才能聚集一切最杰出的人才。有时候目标必须大胆,即使明年只做到了60%,也是成功的。如果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我们心里很确认这个目标一定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很难会是一个突破性的目标。

所以对我来说,在2016年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没有一个所谓别人的经验,别人的理论,别人的规律是百分之百可以适用的。如果你没有很好地琢磨这个道理所适用的一些边界和范围,这些经验有可能对你没有帮助,甚至是起到了反作用。而很多时候,成功就是要坚持一些要和别人的理论不一样的,但确实是有道理的做法。独立思考很重要。

以上就是王海宁的一些观点,供你参考。

新书丨如何做更少但更好的选择

这条给你说说怎么做选择。

生活中,谁都有举棋不定的时候,做选择是让人特别头疼的一件事。今年有本新书,名叫《精要主义》,作者是格雷戈-麦吉沃恩,是一名管理学者,像苹果、谷歌、Facebook这些世界顶尖公司都是他服务的客户。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教人怎么做选择。那怎么才能做出更少,但更好的选择呢?书里教了我们三招。

第一,设立标准,然后给你的选项打分。这个做法有个名字,叫90%法则。书里说,当你评估每一个选项时,把最重要的决定标准找出来,然后从0到100,给这个选项打分。如果得分率低于90%,那就自动把评分降为0,并且坚决淘汰它。那为什么这么做管用呢?因为一旦你的选择标准太宽,你要选的选项就太多了,就会受到很多干扰。更重要的是,你给选项打分,能让你在做选择的时候更理性,而不是说一时心血来潮,或者受到情绪的支配。

第二,如果不是百分百地确定,宁可不做。书里说了一家专门做家具的公司,他们唯一的产品,是一种万用置物柜系统。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有一个很独特的标准,而这种万用置物柜系统,是唯一达到这个标准的产品,其他达不到这个标准的产品,他们坚决不做。这家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也有一个类似的原则,就是绝不将就。他们有个很系统的招聘流程:第一步,先对应聘的人进行电话面试,排除视觉影响,在打电话的时候确定这个人是不是足够强。第二步,面试者要接受公司很多人面试,然后面试者会被邀请到公司工作一天。第三步,管理人员会给整个团队发一份调查问卷,问问团队里的人对这个求职者是什么印象。如果团队的人不能百分百地确定对方合适,那么就不会录用这个人。

第三,你可以用最低标准和极端标准来检验你的决定。比如,你有了一个工作机会,却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人找你帮忙,你愿意做,但是没有报酬。这时候该怎么办?书里说,遇到机会的时候,你可以这么做,第一步,把机会记下来。第二步,写下三条“最低标准”,你要做的事情必须达到这三条标准。第三步,写下三条“理想的标准”,或者是“极端的标准”,你要做的事情也必须满足这三条标准。按照这个流程,一旦你获得的这个机会不能满足最低标准,就不做。如果它不满足三条极端标准中的两条,也不要去做。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当我们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标准严一些,能更好地激发大脑的搜索功能。如果你搜的只是“一个好的职业机会”,大脑就会给你很多结果,让你去选择。相反,如果你问自己三个问题,比如“你最想做的是什么”“能发挥你才能的是什么”“你做的事情能满足世界的一个需求吗”。这就相当于高级搜索,大脑给你的结果就不会那么多了。你要找的,不是很多你可以做的事情,而是能让你实现人生绝对价值的那件事。

以上就是《精要主义》介绍的三个做决定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源自:《精要主义》

你的人生,必有一个王阳明时刻

《罗辑思维》节目第203期
王阳明 一切心法 熊逸十年一著
心学理路 向内求 道德怪兽
知行合一 走下神坛的阳明先生
共计 1729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3 分钟

第四季罗辑思维视频节目正式收官,本季最后一期节目,聊王阳明。

这期节目是还一笔旧债。

为什么这么说?

从罗辑思维节目一开播,就一直有用户留言,希望能讲王阳明。

为什么直到四年后的现在才开讲?

因为一直在等。

等熊逸。

等他前后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大作——《王阳明:一切心法》。

1 我人生的王阳明时刻

所有对世道人心有起码智慧的人,人生当中都会有这么一个王阳明时刻。

那个时刻,你会突然意识到——

要想过得更好,要达到更高的人格和事业目标,不是向外求,要向内求,你自己就是一切的根源。

不管是外部的困难还是自己的不如意,根源都在于你自己。

自爆家丑,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个王阳明时刻,发生在大学三年级期间。

我也忘了具体什么原因,当时反正跟几个同学关系闹得有点僵。

然后我的一个老师在旁边观察,看在眼内,就跟我说,胖子,你别觉得自己什么都对,你为人也还行,也乐于助人,然后也没害过大家,那为什么关系不好呢?我告诉你,是因为你没有发自内心地尊重人,所以才闹到今天的结果。

这话好像很简单,但是听在我的耳朵里,那叫晨钟暮鼓,如闻雷劈。

我一直觉得我要过更好的生活,就是要考更好的大学,获得更好的分数,竞争PK掉别人。我跟其他人打交道,只需要有礼貌就可以了。

发自内心,在自己身上找根源这件事情,在那之前我根本没有想过。

可能听说过这样的理论,但是真的体察到自己的内心,那是第一次。

从这个理路开始出发,人才能谈得上你心智的成长。

吴伯凡老师经常讲一句话,从远方过来一个人,那是个人吗?不是,那是一个认知模式。

一个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认知模式。

一个人跟世界的关系,

跟他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有关的,

和他占有的资源是没什么关系的,

这就是心学认知世界的理路。

2 心学到底在说啥?

王阳明的心学到底在说啥?

心学再伟大,它也是儒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目标和儒学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当圣贤、做君子。

目标定下来之后,怎么去达到呢?理论上就存在着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我们很熟悉,读圣贤书,找人格榜样,盯住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和行动坐卧,用君子和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知错就改。

这个路径的本质叫向外求,就是利用各种各样我们在生命当中遇到的东西,不断地像雕刻刀一样雕刻自己,最后达成人格目标。

还有第二条路径,向内求。

王阳明就是这么想的,孔子是圣贤,我不是吗?他是人,我也是人,凭什么他是圣贤,我不是呢?

区别就在于,我本来也是个圣贤,但是我的心灵被各种乌七八糟的东西给污染了,用佛家的话来说叫贪嗔痴慢疑。

向内求,跟自个儿的心灵较劲,把这些污染物剥离开来,我此心就大放光明,我就也是个圣贤,也是个君子了。

3 心学对我有用吗?

心学对我们这代人有什么用?

想运用心学,先得干一件事,就是把心学的精神内核给阉割掉。

说白了,就是心学和儒家追逐的圣贤君子的道德目标,你得先放到一边。 为什么?

首先,在现代社会,道德是做人的底线,它不再是一个追逐的目标。为啥?

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的社会,你只要足够聪明、明智、有眼光,你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你靠谱,你对人好,你自律,这样的人在协作当中,是让人放心的,别人更愿意跟你协作,你在协作当中收获的利益就更大。

另外,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各种价值观齐头并进,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

如果这个时候你抱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说我就追逐某一个道德目标,你很可能会变成一头怪兽。

4 选择太多的时候,什么靠得住?

王阳明思想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它所有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是我们的自身。

首先,你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来驱动更正确的行为。反过来呢,所有的行的目的,都是要提升自己的知。

为什么知行合一对我们这代人来说特别难?

从知到行当中有条沟,叫选择,我们这代人就是选择太多了。

原来选择少的时候,你的认知分裂还不大容易看得出来。

现在分分钟就面对大量的选择,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它在撕裂我们的认知。

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道理,那个认知似乎都是对的,但是一旦面临选择的时候,它们就开始打群架。

我们这代人面对的时代,其实是一个总进程当中的一段。这个总进程是什么?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话已经讲明白了——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在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被亵渎。

但是当一切都要烟消云散的时候,除了自己这颗心,自己的良知,自己的认知升级,我们还有什么能靠得住的呢?

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对我们这代人提出的重大命题。

5 熊逸:把王阳明拉下神坛

市面上讲王阳明的书不少,为什么我独独推荐熊逸?

因为他从来没把谁当神来膜拜,包括王阳明。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他是那个一贯的好向导。

丑话说在前头,熊逸的书不但不是把王阳明当神一样拜的成功学,还时不时撒点心灵砒霜 ——

  1. 信心是重要的,信什么反而无关紧要。
  2. 为了摆脱焦虑,我们总会赋予世界意义和秩序。
  3. 我们不但喜欢攀比,还喜欢幸灾乐祸。
  4. 只要度过了匮乏时代,财富买到的快感,深深关乎人际关系。
    ……

把王阳明供成神,对于我们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并没有太大用处。

走下神坛,王阳明给了我们每个人最简单的一切心法 ——

通过回到内心,做最好的自己。
通过坚持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周遭的世界变得最好。

美国企业家杂志宣言

这段话由美国政治家Dean Alfange所写的一篇励志短文修改而来。美国《企业家杂志》将其修改后作为了其杂志的信条。 

我不要选择做一个普通人。

如果我可以,我有权成为杰出的人。

我寻求机会,不寻求安稳。

我不想成为一位有保障的国民,

孱弱而沉闷的安享着国家的照顾。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

我要梦想,我要创造。

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

我渴望奖励,拒绝施舍。

我宁要充满挑战的人生,也不要万无一失的活着;

宁要心满意足的颤抖,也不要萎靡虚空的平静。

我不会拿我的自由换取恩惠。

也不会拿我的崇高换取救济。

我绝不在任何权威面前发抖,

也绝不为任何恐吓所屈服。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且无所畏惧。

我要自由的思考和行动。

我要纵情于我的创造的价值。

我要光荣的面对着世界,

我要说:

“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做到了。”

罗胖曰:
商业,是人类目前开发出来的最佳游戏。
它成全应该成全的人,
也烛照不堪烛照的人。
题图为电影《荒野生存》剧照

张维迎:知识和企业家精神

这条音频给你说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的最新演讲,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那些失败的企业跟成功企业的差距在哪里?北大国发院教授张维迎认为,最重要的差距是企业家精神的差距。企业家精神是1,其他是0。没有了这个1,再多的0也没有用。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近,张维迎在北大国发院EMBA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一个演讲,详细解释了这个问题。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张维迎说,要理解企业家精神,先要理解知识的本质。

知识一般分成两类,一类叫硬知识,又叫显性知识,指的是能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和传播的知识。像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硬知识。另一类叫软知识,又叫默性知识,默认的默,也就是没法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和传播的知识,比如窍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硬知识人人都能得到,也可以集中使用。软知识是所有知识的支配原则,对决策非常重要,尤其是创造性的决策。

张维迎认为,企业家和管理者这两种身份,制定决策时依据的知识不太一样。企业家决策主要靠软知识,管理者主要靠硬知识。像经济学和大部分管理学讨论的决策,都是基于硬知识产生的决策,比如给定目标和手段,怎样用特定的手段满足目标。这跟真正的企业家决策差得比较远。

那企业家该怎么做决策呢?是要自己寻找能选择的目标和手段。企业家精神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选择能力的高低。面对同样的数据,不同人做出的选择不一样,你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企业家做决策的时候,不光要看到数据,还要依赖自己对前景的判断力、获得资源的能力等等,要能看到知识和数据背后的东西。不同企业家看到的东西可能完全不同。

学校里教的主要是硬知识,不是决定企业家命运的软知识,那为什么还要在学校学习呢?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企业家也需要承担一些管理职能,需要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还在水涨船高,一些软知识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变成硬知识。原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以后可能会模型化,人人都能很快学会。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一定成功,但没这些知识就很难成功。而且,硬知识积累多了,如果能融会贯通,也有助于提高软知识,提高企业家的能力。

说完硬知识和软知识的区别,那什么才是企业家精神呢?张维迎总结了四点。

第一是对盈利机会的警觉性。在别人看不到机会的地方,你能看到机会,这就是企业家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二是简单化,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才有解决问题的勇气

第三是想象力。经济学家熊彼特说,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组合。组合就要依靠想象力。

第四是毅力和耐心。很多事情往往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所有伟大的企业家都经历过失败。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很大的耐心,就不可能屡败屡战,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说完企业家精神的四个要点,张维迎讲了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你可能也听过。大概意思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成了西班牙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有的贵族不服气,说只要坐船出海,谁都能发现。哥伦布就拿了一个鸡蛋,让大家把它竖起来,没人能成功。哥伦布把鸡蛋一头轻轻磕了一下,鸡蛋就竖起来了。张维迎说,这就是企业家精神。但是,以后你再用同样的方式把鸡蛋竖起来,就算不上是企业家精神了。

以上就是张维迎对企业家精神的看法,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张维迎在北大国发院EMBA开学典礼的演讲

学习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

在君联资本企业发展研究院二期班的开学课上,联想控股总裁、君联资本董事长、君联资本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朱立南谈到了CEO该如何成长,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学习。

朱立南认为,作为一名CEO,除了努力承诺的东西正确、价值观正确以外,最重要的是两个能力。一是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因为今天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不管你过去发展得多么好,未来都会面临非常多的变化,“所以要持续地学习,在实践中总结规律,自我否定、创新,再上台阶进一步去提升,不断在循环过程当中去提升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识人用人的能力,也就是要不断发现好的人,凝聚大家,让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而在学习的动机方面,朱立南表示:“首先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就是你觉得你身上缺什么东西,才有学习的动力。否则你觉得自己都很完美、很全面,似乎只要把自己的能力有限度的发挥出来就能达成目标的话,自然你就不用学习了。”但正确地认识自己其实是很难的,朱立南认为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你的目标期望值超越现在的自我,你先天就知道自己是有缺陷的,因为跟目标是有距离的。所以,有上进心,特别想成就一番事业,对自己现在不满意、对未来有期许,这就是自我认知的一个起点”。

洞察:你比自己想得更保守

很多人都喜欢说,要坚持自我。但是,所谓“坚持自我”很可能是个坑。因为你没有办法确认自己所谓的自我,是不是真的就是你最想要的自我——很可能你的潜意识是在用“坚持自我”来劝导你去抗拒改变。

INSEAD商学院领导力教授赫米尼娅·伊芭拉(Herminia Ibarra)说:“人们比他们意识到的更容易把自己归档。比如说,他们认为真正的自己是过去的那个自己,那些过去的技巧和偏好会持续余生。可事实不是这样。我们会演变、改变和发展新的喜好。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会继续在过去已拥有的优势上提升,而是说你会发现你过去不知道自己拥有的能力,因为过去没有角色和机会让你发现和发展这些能力。”

她说,这并不是说改变就很容易。有时候,变化会让你觉得不舒服。比如说,你要向客户推销一个想法,但是客户跟你风格很不同,对事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这时候如果你想要推销成功,就需要改变自己,让自己更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考虑。这时候你会觉得没有忠于原本的自己,因此很不舒服。“你可以说这是在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但其实这些价值观只是在你旧有的角色里被固定的价值观。”

所以,下一次你的潜意识提醒你要坚持自我时,你应该问一下,它是不是在劝你抗拒改变,让你待在舒适区里。

新书丨“做真实的自己”是陷阱

这条音频讲的内容是:做真实的自己其实是个陷阱。

在现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很多人都提倡要做真实的自己,听上去确实很勇敢、很酷。但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伊贝拉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在自己的新书《逆向管理》中说,所谓做真实的自己这个说法其实是个陷阱,会对人的职业发展产生很大误导。为什么这么说,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就给大家说说伊贝拉在书中是怎么写的。

伊贝拉之所以提出做真实的自己是个陷阱这个观点,有两个原因:

第一,“真实”这个概念很模糊,人都有多面性,比如我们都知道,一个内向的人在讲一个他很认同的观点时,也会表现得很健谈、很外向,难道你能说健谈的他不是真实的自己吗?所以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时候,真实的自己这个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自我概念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层面,“做真实的自己”这个说法容易让人停留在过去,阻碍了向未来方向的发展。再有,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希金斯发现,人的行为有两种模式:一种叫促进模式,这种模式下人们关注的是目标,是成长;另一种叫阻碍模式,人们更加关注风险和威胁。伊贝拉发现,选择做真实的自己,就是一种阻碍模式。

举个例子,一般来讲,人什么时候会面临真实和虚伪的矛盾选择呢?可以是工作转变的时候。比如你刚到了管理岗位上,认为要跟大家保持距离,摆出领导的样子,可心理还是喜欢跟大家在一块;给下属安排任务的时候也不适应,总觉得自己是在操纵别人。要管的事情多了,人际关系也比以前复杂了,处处都别扭。这个时候你就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所谓的坚持真实,去做那些让自己感觉舒服的事情;另一种是克服旧有的习惯,尝试做一些不同的事,随机应变。我们应该都能想到,后一种人更容易在职场上取得成功。

既然做真实的自己是个陷阱,那在职业发展中具体应该怎么做?作者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是模仿。用个比喻就是“像艺术家一样偷师学艺”。我们知道艺术家、作家一开始都要大量地模仿经典。职场上也是这样。新到管理岗位上,不妨多观察那些经验丰富的老领导,他们做事风格是啥样的,日常精力分配、工作的侧重点是哪些等等,然后试着模仿,会帮你更好地适应改变。

第二个建议是,关注学习,而非关注表现。也就是要把精力放在学习、成长上,而不是自己的形象表现上。因为关注表现会让人更偏爱做表面文章,而不是真正促进成长的事情。而且关注表现会让人害怕出错,变得保守。比如书里就有个例子,有位项目经理向董事会汇报项目提案,因为提案里有点问题,怕被领导抓住,影响自己的形象,汇报时就照本宣科,中间没有停顿,不给领导问话的机会。结果可想而知,提案本身没被通过,他也失去了了解董事会想法的机会,最后他个人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第三,学会灵活地讲自己的故事。我们知道讲个人故事是表现自我、获得信任的有效方法,但也要注意,要随着职业的发展不断调整故事的内容和重点。比如一个管理者可以分享他牺牲自己照顾家庭的经历,这很容易让人觉得他有责任感、关心别人。但如果随着工作的转变,新的岗位要求他勇敢、果断的时候,这样的故事就不太合适了,需要选择新的故事来展现新的形象。

以上就是伊贝拉教授的《逆向管理》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做真实的自己是个陷阱,会阻碍职业的发展,正确的做法是模仿、关注学习,还有随机应变地讲自己的故事。供您参考。

本文源自:《逆向管理》

经纬张颖:真实就是最大的尊重

经纬中国创立于2007年,十年间投资了陌陌、猎豹、滴滴、饿了么等移动互联网公司,被视为上一波中国移动互联网繁荣的最大获益机构之一。经纬中国的创始人张颖是是一个个性张扬,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张扬的人。他喜欢户外运动、爱骑摩托车、采访中说脏话,并且宣称会系统性报复那些欺负经纬系创业者的投资机构。

接受新媒体36氪采访时,张颖说,经纬想投的公司,基本都能投进去,“同样的时间点同样的估值,别人抢不过我们;同样的估值不一样的时间点,我们可以晚进。只要我们想进,合投或者跟投,我们总能想到办法。”

在抢案子时,如果创始人有些犹豫,其他同事就会把创始人介绍给张颖,“一般聊个30、40分钟就会出现积极的一面。”比如在2016年年中投共享单车公司ofo时。ofo本来一直在跟其他投资机构谈,对方说的是,下周一就要在例行的投资决策会上,决定投资ofo。在前一个周四,张颖在办公室和ofo创始人戴威聊了一次,然后,当晚就签了投资协议,领投了ofo那一轮的融资,并拿到一个董事会席位。

张颖说,在抢案子时,“我的招数就是真实、直接,没有任何拐弯抹角,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把所有想法讲出来,给最真实和靠谱的建议。我认为这种真实和直接是对创始人或者任何和我们开会的人最大的尊重,也许他当时不能消化,但时间拉长了他会理解,我们对他的真实就是我们对他的尊重。”

很多投资人跟创始人一聊就是3个小时,掏心掏肺,但在张颖这儿,“我觉得1个小时必须解决问题”,“你要简单,拿捏住创始人正在做的事情上几个要点。这些要点多数和项目数据、融资金额无关,和对创始人生轨迹的认可、跟团队、打法、资本结构、未来战略有关。”

外界会用“嚣张”来评价张颖。但是张颖说,他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自强则万强”,跟团队说,跟被投公司的创始人们说,跟自己说,“如果你要保持这样简单粗暴、爱憎分明的性格,说很多别人在心里面想但不敢说的话,那我们一定要持续做得更好,要不然我就是一个傻X。”

third.jpg

人生,如何才能自己说了算

2017-08-01 罗振宇 罗辑思维

  1. 英伦才子德波顿说过一句话:“对失望最好的反击之一,是很多事情正在进行。”什么意思?

  2. 你看,我们生活中经常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评价,有的评价总是对我们很失望。那怎么办?

你说:“那就更努力把事情做好啊。”这不现实,我们的能力总是有边界的,不可能事事如意。

  1. 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做的事,从一个点变成一根长期的线。也就是通常说的,做一,看二,想三。

手头做着一件事,同时盯住很多正在进行的事,还要考虑下一步要做的事,不断地修正目标,也不断地根据目标调整现在的姿态。

  1. 这个时候,旁观的评价者不管说好说坏,都会显得很无聊。

当事情是一个点的时候,你通常是在为别人做事,并接受别人的评价。当事情是一根长期的线的时候,你通常就拥有了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洞察:最大的威胁是过去的自己

《经济学人》杂志资深编辑瑞恩·埃文(Ryan Aven)在《21世纪工作论》(The Wealth of Humans: Work, Power, and Statu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中说,在数字媒体时代,《经济学人》最大的威胁就是那个凡事都要“纸本优先”的自己。过去能够高效率生产纸制杂志的内部的结构,如今变成了推行数字版杂志的阻碍。埃文说,从上班的时间安排、新闻价值的判断到编辑们的写作习惯,《经济学人》编辑办公室里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特定产品所设计的。“我们会表现出特定的风格,限制文章长度和呈现方式。这些结构限制了我们的想像力,所以当我们思索网络报道的创意方式时,就会比那些原本就做网络报道的组织更困难。”这些内部结构会悄悄影响网站经营的方式,比如,寻找新闻故事的角度和新闻网站不一样;不太关注社交媒体,而会注意传统报纸以及其他纸制刊物。

不过,最重要的影响还是这些结构传递给员工的信息:“最重要的依然是纸本产品”。《经济学人》的编辑通常会嘱咐记者多花时间去做网络内容,但时间有限,记者需要排列好工作的优先次序,每当截稿日期临近时,依然是纸本优先。“只有当例行的纸本工作都处理好之后,才能尝试发展最优质的网络产品,结果便是很难发展出最优质的网络产品。”

在埃文看来,“纸本优先”的思维方式并不局限于媒体产业,比如IBM在大型计算机领域很成功,但内部结构让它没有抓住个人电脑的机会,“IBM努力避开内部大型计算机文化的局限,成立了一家半独立的公司来建造个人电脑,但大型计算机部门的员工抱怨,个人电脑公司影响到他们销售产品的能力,那家公司最后被迫调回,直接让出了市场。”埃文在书里说,一家公司耗费几十年建立的内部文化,能让它在一定的经济形势下获得优异的市场表现,但之后调整文化适应新环境时就会非常辛苦,“因此传统公司未必都能在改变中生存和发展,新崛起的公司却非常擅于探索新机会,因为他们参加竞争时完全没有组织的包袱。”

人生下半场,不如从头来过

2016-11-27 维舟 罗辑思维

1 “不死的“中国人开始面临中年危机

在意大利人中有个传闻,说中国人都是“不死的”。因为他们在意大利所看到的华人、华侨都年轻、勤奋而富有活力,却神秘地从未看到中国人老去和死亡。

这当然是一种基于偏见的怪诞传闻。不过的确,在欧美、日本、台湾地区,还时常能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服务业中,看到白发老人的身影;而国内的就业者却普遍相当年轻:秘书极少会是中老年女性,职场精英也往往未满四十就已身负重任,百万富豪也在整体上比西方社会年轻得多。

十多年来,我就职过的各家外企中,无一例外的都是未婚者占了员工的大多数,35岁以上的通常不会超过两成。以至于很久以来,我们一些朋友都会笑谈起一个问题:

这些职场中的白领,老了以后都去哪里了?

这在原来的确只是一个笑谈,因为国内的大部分白领都尚未变得足够老。鉴于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是在1992年以后,而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的新科技或前沿领域,也是此后才不断涌现出来。

可以说,这些已堪为“老前辈”的第一代白领,也不过刚刚开始面临中年危机。

日前,和他们中的一些人夜谈时,有人感叹:“人生还有下半场。”强打精神规划自己的“下半场”人生,那在中国也算得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事。

2 “中年危机”为何向中国人袭来?

在原先的年代,中国人大概是无须多考虑“下半场”的事的。因为那时在面对“抑制、减速、开阔的中年”时,大多数人无非是安稳地度过余生,不会再想着折腾出一个什么不同的活法来了。

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夏勒1984年发现:“我在中国遇到的生物学家,大多年满五十岁就在心理上宣告退休,一心一意保护既得的地位,避免被年轻人夺走,尽量不引人注目,等着领退休金。”

在更早的时候,人均寿命这一点本身就免去了人们多去思虑这个问题。

这点上,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数十年前说过一番富有远见的话:

“医学的发达与工业机械化,是近代文明进步的两大柱石。但从劳动界老人的角度看,它们却是一副夹棍,把老人们夹在中间。一边,医学把他们的寿命延长了20岁;又一边,到了40岁光景,工业已经硬把他们当作老者,要他们退休。”

现代人之所以身陷中年危机的窘境,说白了大概正是如此。毕竟,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老人们甚至不得不向儿孙们学习如何体验最新的科技——这些知识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最新的,仅此就足以冲击年长者的权威及其经验的价值。年龄和经验不再意味着资质,有时反而成了瓶颈和累赘。

即便老员工和新人学得一样快,从企业成本控制的无情逻辑来看也未必是合算的,因为如果两者能完成同样的工作,支付给新人的薪资显然可以低得多。

大部分工作并无多少门槛,据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白领》一书中所说的:“一般的估计是,大约80%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可以在三个月内学会。”

在淘汰机制上,信奉效率和成本控制的外企与民企,要比那些不那么遵循市场规律的单位残酷得多,而不可避免的事实是:越到高层,职位也越是有限,不是每个人都能不断提升自我,跻身高层。

因而在外企中,不时会有一些到中年无法提升的人被温和地辞退,原因只是他们的工作可以由更年轻、薪资要求更低的人完成。

强制年长员工退休的现象在市场化最彻底、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快的美国,并非偶然。其情况之广泛与严重,导致美国国会在1967年不得不制定《禁止雇佣年龄歧视法》,禁止企业因年龄而强制员工退休,规定企业须提前3-6个月通知员工解雇消息,以便给他们充足的应对时间。

3 我们都要重新找到自己的“正业”

在一个高喊“创新”和“灵活”的时代,没有人是真正不可替代的,想“安安稳稳一直干到退休”基本上是不太切实际的梦想,不适于一个快速变动的市场。

除非像一些人梦想的那样,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在40岁,甚至35岁就提前退休。然而“退休”也并不就意味着可以“全职地玩”,一个人毕竟总还是要找事来做。

就此而言,在人到中年之际,除了那些能在职场上不断向前平顺发展的人之外,无论是创业还是退休,事实上都意味着要重新开始。

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有离开本职的勇气和心理准备,但一个人在全身心投入某一行十几、二十年后,往往会发现自己除了这,不会干别的——在某种程度上,大概就像退役的中国奥运选手。

去年一次老同事聚会,各自说起近况,有人谈到自己在做本职之余,还投资做了一个儿童游泳池项目,谦称自己“不务正业”。座中一位笑了笑说:“我看这才是你的正业,你的本职倒是副业。应该说,我们都在找自己的正业。”

这虽是戏言,却是实话。对“人生下半场”的规划,说到底确实就是一个人在成熟地认清自己的能力、爱好和困境之后,更务实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活法。

有时,这意味着利用自己积累起来的经验去开创新事业,如我早年的一个美国老板,以其二十多年在华经验,为那些想进入中国的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另一些时候,则意味着毅然放弃原有的经验积累和生活方式,顺从自己觉醒的内心,比如我另一位曾经的老板,42岁退休后,回香港攻读心理学去了;

而最具挑战的,则是在一个新的领域创业,开创另一种可能。

4 人们的“退休”观念在改变

在那种与长期、稳固、紧密的社会关系为特征的体制下,退休往往意味着在单位保障之下,安享稳定闲适的生活,那是一种“不必为生计奔忙”的安逸理想。

而在现代社会,对许多人而言,公司其实是比家庭更能让他获得存在感的社会网络。很多人会为了退休后不能去工作单位,而感到沮丧。

丘吉尔的朋友就曾说,“温斯顿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就陷入颓丧。退休之后,他那副德性,你是知道的。怎么说呢,他告诉我,他每天都祷告,只求一死”。

这一心理的结果是:即便只是为了心理健康,一个人也必须在闲下来之后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这也就是说,“退休”也得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工作”,成为一个人重新开始的人生契机。如果不是这样,那你就有麻烦了。

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改变。如果主动而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或许也有不少人发现,比起自己年轻时的白手起家,如今除了精神活力之外,其他方面也未必就更艰难。后半生毕竟是,人生继童年之后又一段自由的时光。

“中年危机”在此意义上倒不如说是强制改变的突发事件,如果你不是那么消极地应对它,或许发现这一处境也未必就“尴尬”。

5 人生下半场,做真实的自我

与那种较为僵化的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允许人从头来过,就好像允许你在一生中尝试几辈子的活法。

如果说以前一个人在中年之后就必须更多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丈夫、父亲,乃至“活着的祖宗”,压抑真实的自我,那么现在则鼓励你不断去做真实的自己,去找到适合你的新领域和新活法,无论多迟开始都可以。

就此而言,人生的下半场或许以“尴尬”开局,但它其实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解放”。

本文由作者 维舟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

罗胖曰:

60岁那年,
我们将普遍被传统工业社会抛弃,
成为社会意义上的“老人”、“废人”。
为了后面的40年,我觉得以下几项最重要——
1.健身。身体是我们用来享受世界的唯一工具。
2.培养一门乐趣。
3.爱自己的伴侣。
4.看到任何新东西,都保持兴趣。
我们这代人真正的挑战,从60岁开始。

李翔:我的2017年精进清单

这条音频为你介绍李翔的2017年精进清单。

李翔是“得到”订阅专栏《李翔商业内参》的专栏主理人,更早之前,是著名的商业记者、媒体人,采访过包括柳传志、马云在内的一众商业大佬。除了享有极高的专业声誉,他也精于“自我管理”。新年伊始,李翔特意在专栏里列出了自己的2017年精进清单,下面就是这份清单的内容,分享给你。

比起总结,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给新一年列出一份精进清单。我用了一个下午时间,列出希望自己在2017年有所提高的五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拒绝、专注、自律、好奇和谦卑

  1. 拒绝

我属于讨好型人格。这一面性格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不懂得如何拒绝。

2016年我最震撼的时刻之一,是看到一封别人收藏的彼得·德鲁克的标准回函。

内容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彼得·德鲁克先生非常感谢您的邀请。

但是,

他不能评论您的著作、论文或建议书。
他不能参加您的圆桌、论坛或董事会。
他不能参与您的调查或研究项目。
他不能接受您的约稿或约访。
他也必须婉拒各种推荐和背书的要求。
2017年,我也要更多地说“不”。

2.专注
拒绝其他事情,是为了专注在某个事情。

年末一期《李翔商业内参》曾提到,曼联传奇教练亚历山大·弗格森的领导力秘诀之一,是专注。他称之为“排除干扰的艺术”。

弗格森说:“我还没碰到过哪个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没有把自己封闭于其他人的需求之外,并且放弃消遣。”他以足球巨星C罗为例,C罗不抽烟、不喝酒,知道如何控制自己和自己的时间。这样做,可以让一个球员尽量长地停留在巅峰状态。

2017年,我要把注意力和精力的95%以上,全部分配在不超过三件事情上。

3.自律

心理学大师希斯赞特米哈伊有一个洞察。希斯赞特米哈伊说,人类对创意存在一个很大的误解,人们认为创意是不经意来临的、因此是无法掌控的随机事件,而创意工作者的工作习惯往往也都是很不羁的;但事实的真相是,创意往往是艰苦卓绝的工作的产物,很多创意大师都遵循着看似极为刻板的工作习惯,都是自我管理的大师。

尤其是那些保持着持久创造力的创意大师们。他们至少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保持高度自律:

管理好自己的身体状况;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方面最好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日复一日过着同样的生活:早起写作,跑步或游泳一个小时。同时,他在每部小说写作的间隙会翻译文学大师的作品。

2017年,我仍然要坚持跑步、保持内心平静、持续地阅读和写作。

4.好奇

有些人天生就拥有无穷尽的好奇心;有些人更容易沉浸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属于后者。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内向式成长”会遇到一个问题:你会更多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循环打转,突破式生长变得越来越困难。

发现这一点,是在2016年年底,一天晚上,我在心里默想,过去这一年给过自己帮助和启发的人,然后发现自己还是在过往熟悉的世界里打转。

我曾经听阿里巴巴的一位高管聊马云,最为佩服的就是马云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她打了个比方,马云属于那种在办公室里听说哪里发生了件事,就要马上借辆自行车,骑过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的人。

马云自己说,2005年前后,他满世界转悠,去找老师教自己。

2017年的一项重要修炼就是,多认识陌生的有趣的人、多去看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5.谦卑

这份修炼清单的最后一项是谦卑。

我有一次看插坐学院创始人何川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他从罗振宇身上学到的东西,其中有一点对我触动非常大。他说,看罗振宇的朋友圈,会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市井中人的朋友圈,极少看到罗振宇对大事发表评论,展现高明。

这就是一种克制的谦卑。因为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知识服务者,要本分地把前沿的碎片化知识梳理出来,再传递给大家,而不是显摆自己多有情怀、对家国天下有多少看法。

另一方面,谦卑还包括时刻记住自己最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2016年我很偶然地听到了一位财经高官对一些学者表示不屑的评论:“学者最重要的工作不就是学习吗?”他惊讶于很多学者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地方。

2017年,做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帮助用户高效率获取高质量内容;跟有见识的人交谈;读更多有洞察的书。然后,对其他事情保持谦卑之心。

以上,就是我在2017年的修行清单:学会拒绝、专注少数事、更加自律、拓展好奇心、以及变得谦卑。我会把它列在2017年的日记本上,经常提醒自己看一看。

以上就是李翔的2017年个人精进清单,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本文源自:「得到」订阅专栏《李翔商业内参》

名誉管理:关注品行,而非声誉

杰奎琳·诺沃格拉茨曾经在大通曼哈顿银行工作过。她在2001年创办了公益私募基金聪明人基金(Acumen Fund)。聪明人基金也会像其他投资基金一样,投资公司或者给公司贷款,但是聪明人基金的资助对象,主要是那些开辟服务贫困人群市场的公司。诺沃格拉茨希望用商业的方法来解决贫穷问题,而不是仅仅把穷人当做救助对象。诺沃格拉茨今天已经是美国最著名的社会企业家之一了。

在《福布斯》杂志的百年纪念特刊中,诺沃格拉茨谈到了她对名誉管理的看法。腾讯新闻对内容进行了编译。诺沃格拉茨说:“这是一个互联时代,信息传播前所未有地便利。只要你恪守自己的价值观,人们总会知道。无须担心自己的名誉,你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品行。你的品行,则是靠着你在同情心、道德勇气、决断力等方面的实际行动建立起来的。这些特质就像是你的肌肉一样。只要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必费心去保护自己的名誉——其他人会替你去做的。”

做最好的自己

笔记及摘抄

1.积极
“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
积极主动的含义不仅限于主动的决定并推动事情的进展,还意味着必须为自己负责。责任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他们在待人接物时,会根据自身的原则或者价值观,做有意识的、负责任的抉择,而非完全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2.同理心
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理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这里所谈的“信任”不是指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信任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刻意设防或遮掩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1)理解他人。在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时,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发的影响和后果。理解他人,用他熟悉的方式与他交流。
(2)让他人理解你。
a真诚坦白: 如果愿意把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坦白地暴露给对方,就很容易地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自我暴露);不介意把自己暴露在别人面前,不介意让人观察和理解;一个真诚坦白的人不介意展现自己的优势,但也不介意展现自己的弱点;一个真诚坦白的人会严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准则;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错误道歉;不但会展示自己的想法,也会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动机。
b真情流露:做到真诚坦白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但这还只是针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如果能进一步从主观感情出发,真正做到真情流露,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人,或者用自己的感情打动他人,那么,不但会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且会真正与他人建立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3.自信
定义:所谓自信,就是要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在面对困难与挑战的时候,将自己最大的潜能释放出来,相信自己可以在理想和兴趣的引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
“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我们是谁,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
“没有你的同意,谁都无法使你自卑。”自信是一个循环,如果你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别人就会认同你的自信,你就会因此而越来越自信。
训练方法:
(1)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能因为在乎别人的意见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自信源于自我认同。什么是自己的想法——只要是认可的想法,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2)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理解自己的原则,明白什么是不可放弃的,什么是必须坚持的。
(3)自己有想法的时候一定要表达出来,不要闷在肚子里。自我表现是对自己最好的鼓励,也是培养自信的必经之路。很多情况下,自信心是要通过自我表现才能不断加强的。只有将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出来,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才能从这种影响力中获取足够的自信。
(4)在表现自我的时候要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多用有魄力的语词,如“我”、“我认为”、“我希望”、“我要求”、“我决定”等。 讲话清洗,声音中气十足,善于用语调、音量、停顿来强调话语里的重点信息。
主动和对方目光接触,向对方传达“我对自己充满自信”的讯息。 坚持真理,不随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表述时不让他人随意打断,也不默许他人不理会自己的意见 拒绝沉默,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表达和沟通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必要的演练等 表达时尽量简明扼要,让听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重要的信息
当你畏惧失败时,不妨仔细想一想,你怕失去什么?如果失败,最坏的下场是什么?这样的下场是你不能接受的吗?
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自觉: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但乐于接受挑战,会再接受挑战时做客观的风险评估。自觉的人不但能公正地评价自己,还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提供批评反馈意见。在听到他人的反馈意见时,应当客观的评估、采纳其中可行性较高的建议或目标。
培养自信时,一方面要基于自觉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并一步步向目标迈进。
“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
4.自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吾日三省吾身。”
定义: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提高。
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东西对自己最为重要?自己能否把每一件事做的更好? ——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质疑自己的思路和锻炼自己的判断力
方法:
(1)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是自省和进步的先决条件
(2)寻找一位你特别尊敬的、能够及时指出你的缺陷和不足、指引你继续前行的“良师”(mentor)。这样一位良师除了可以在学识上教导你,在你要犯错误的时候点醒你之外,还可以在为人处世的原则,看问题的眼光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等方面对你有所指点。选择这样的“良师”时,不必选择直接领导你的导师和老板,而要选择那些与你没有直接的隶属和利害关系的人,因为后者能更加可观地向你提出批评意见。如果你希望得到他人真诚的反馈意见,就要学会悉心倾听的艺术,也在要在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后,用积极的、切实的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
(3)在每一项工作完成以后,要及时对工作成功进行评估和反思,列举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问题,以便制定出一个切实的、可执行的改进计划,让自己在有效执行中完成自省和提高的全过程。——总结成功与失败之处,反思原因,改进计划,一段时间后评估自己执行计划的情况。
5.勇气
“即使不成功,我也能从中得到教训。”
“对于一个毕业生来说,机会远比安稳更重要,事业远比金钱更重要,未来远比今天更重要……在挑选第一个工作时,应该躲看看公司的企业文化,多看看公司是否能够提供足够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多看看这家公司的老板是不是最好的学习对象。”
“人要懂得从失败中培养成功,因为障碍与失败就是通往成功的两块最稳固的踏脚石。”
五个步骤:
(1)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麻烦自己
(2)要从错误中学习,以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3)经过了上面两个步骤后,要原谅自己,不要让自己永远把这种事挂在心上
(4)从失败中增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以便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正确的理解
(5)坦然的面对错误,甚至主动用它来帮助别人
“勇气不是缺少恐惧心理,而是缺少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两个关键词:放弃已经获得的;智慧的勇气。
6.胸怀
(1)务实——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
给自己安排一个时间表,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规定能激励你集中精力并提高效率——然后去做“喜欢的事情”
(2)宽恕——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当看到别人犯错:(1)作出决定前,弄清基本事实。首先告诉自己,“未必如此”(2)确定犯了错,“人难免会……”(3)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所以不要因此而让自己不快乐
(3)自律——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艺术
自我控制不安定的情绪或冲动,在压力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都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自觉的人知道自己何时会有喜、怒、哀、乐的表现,也明白喜、怒、哀、乐的宣泄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4)尊重——尊重别人发表意见的权力
“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5)涵养——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7.追寻理想
尼采说:“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
一个人拥有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理想和责任,他就更容易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确立长远的目标。这样的人最容易走出“迷茫”的困境。
其实,大家不必刻意地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活着”,因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而是生活本身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就像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说:“人们不必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必须认识到,自己才是被生命诘问的人。”
理想源于自我,理想源于自信,理想应当是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如何追寻理想?
(1)做个有价值的人。“不要去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2)摆脱名利羁绊。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真正有价值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更有意义。
(3)用理想作自己的智囊。好的理想可以引导你作出重要的决定。
(4)定义理想,从心开始。
弗洛伊德说:“当你做小的决定时,应当依靠你的大脑,把利弊罗列出来,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当你做大的决定,如寻找终身伴侣或寻找理想时,你就应该依靠你的潜意识,因为这么重要的决定必须由你心灵深处的最大需要为依据。”
(5)既富有挑战又不脱离实际,既放眼未来又明确具体。
两个根本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什么事?
人生短暂而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也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的思考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自己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是,要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因为你的内心与直觉指导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的判断与之相比都是次要的。
8.发现兴趣
当心甘情愿为一件事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时,当能够从这件事中获得最大的满足和愉悦时,你已经在从事一项真正的事业了。
“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刻蚀的不过是你的皮肤,但如果失去了热忱,你的灵魂就不再年轻。”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选你所爱,爱你所选
(1)最重要的是要看自己喜欢什么,其次要看自己的天赋是什么
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感到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
(2)惟有接触才能尝试,惟有尝试才能找到最爱。
9.有效执行
(1)周密的计划:首先必须拥有一套明确的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其次,该计划应当拥有一个稳定的、鼓舞人心的价值观和信念;第三,应当根据最终目标制定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然后将其分解为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第四,还要为每一个阶段定义可检查、可衡量的预期结果,并在每个阶段完成之后及时检查结果、获得反馈,以便对计划进行修正。
(2)明确的目标:SMART原则。S——明确(Specific):即目标的范围是明确的,而不是宽泛的。M——可度量(Measurable):如何确定目标已经完成?如何知道自己取得了进步?进步的程度是多少?。A——可实现(Attainable):自己能否实现该目标?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技能和知识?是否需要他人的帮助?。R——结果导向(Result-based):目标应该是基于结果而不是行动过程。T——时效性(Time-based):目标应当是有时间限制。
(3)差距分析
(4)循环修正:PDCAR法则。“P”代表计划——制定计划时,应尽力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并相应的制定应对措施——也就是将风险因素纳入计划当中;计划实施完毕后,将整个计划执行的过程回顾一遍,仔细考察每个细节,确认哪些部分成功了,哪些部分是失败的。记下每一个失败的地方,争取在执行下一个计划时不犯同样的错误;一定要实事求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通盘考虑自己的计划;给计划增加一些压力,以便督促自己的执行。“D”代表行动。“C”代表检验和调整。“A”代表重新开始。“R”代表记录和备案。
(5)坚强的毅力。毅力是一种对自己兴趣的责任和执著,一种完成艰难任务的持久力。毅力是一种心理忍耐力,是不怕挫折、越战越勇的精神。
(6)良好的习惯。马克。吐温说:“习惯是很难打破的,谁也不能把它从窗户里抛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着他从楼梯走下来。”
(7)管理时间。第一,事分轻重缓急。“重要事”和“紧急事”的差别是人们浪费时间的最大理由之一。因为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情,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废掉。每个人都有许多“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把“必须作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必须作的事情做到最好,但尽量做的事尽力而为即可。要保护自己的时间,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做那些“重要事”。第二,利用高效时间,在时间管理中,必须学会运用80:20法则,即让20%的投入产生80%的效益,要把握一天中20%的精华时间,将它们用于最为关键的思考、学习和工作。第三,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最后期限
(9)多管齐下。
10.努力学习
境界一熟能生巧: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
境界二举一反三:掌握原则和方法,能够举一反三。
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想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就要学会把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 、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
境界三无师自通:“如果我们将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的东西”就是自学的能力。主动地通过身边的各种渠道和资源去收集你所感兴趣的信息。
境界四融会贯通。“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所以,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
对寻找第一份工作的建议:
 这个工作应当能帮助自己继续学习。那些可以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不把员工当作赚钱机器的公司,以及那些拥有良好的老板,或拥有值得学习的企业文化的公司是寻找第一份工作的首选。
 这个工作可以让自己在五年后有最好的发展机会:找一个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的职位,找一个可以教你很多东西的老板,找一个在五年后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这比表面上的“薪资”要重要得多。
 如果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理想,那就去找最符合自己兴趣和理想的工作;如果不知道,那就找一个能帮助自己发现兴趣和理想的工作。
11.人际交流
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人际交流的第一步就是要以诚待人,平等交往。如果想要广交益友,自己首先成为别人眼中的益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悉心倾听,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坚持真诚的原则,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能诚恳地提出批评意见,对不同的观点能真陈己见,既不当面奉承别惹,也不在背后诋毁别人。这就是“同理心”态度的升华。
“和这些有魅力的人在一起,自己的心情就十分愉快,也可以听到许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真诚,对别人感兴趣;报以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鼓励别人多谈他们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们自己很重要
(2)活泼主动,展示真我
(3)培养兴趣和爱好
人际交流最重要的是,先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让人觉得“和他在一起可以学到知识”“他是一个开心果”“他是一个经常有奇思妙想的人。”等等,这样不用特别的经营也能找到一群好朋友。
谈话技巧:
说话时使用的称呼要得体,这样可使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在使用语言交流时,要避免含糊和不流利的话语。说话的速度要把握好不必太快,中间有停顿也没有关系。要学会利用语调、停顿、声调来增加自己语言的感染力。

为什么我们都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惊奇的发现大部分人都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每个人都在寻求改变,然而又无能为力。为何如此?因为很多人都活在别人设计的人生剧本中,扮演着自己不喜欢的角色。

曾经听到一个女孩说,自己对工作的感受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她说这种对工作的感受是10年前一个领导跟她分享的。在最近一次与领导的相遇中,她忍不住向之前的领导提起当年的这种工作感受,让自己尴尬的是,她也成为了这样的人。而更让人绝望的是,那位领导也依然延续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工作状态…… 我能感受到她的绝望,焦虑和无助。

曾经还有一位女士跟我说,她一直想改造自己的老公,但是始终都没有成功。我问她为什么要改造伴侣,她说因为对方不思进取,看不惯对方的生活状态。我又问她,改造了多久?她告诉我,有30多年了!

这两个案例有一个共性,就是当事人都活在了别人设计的剧本里。区别是第一位潜移默化地被同化;第二位则将婚姻的不幸福归结于配偶的不上进。我们可以将第一个剧本叫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第二个剧本叫做“我不幸福,都是你的错。”

这两个剧本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故事。一个讲重复悲剧;另一个讲扮演受害者。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有着相同的幸福,然而不幸的人却有着各自的不幸。我认为不幸的人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根源都是缺乏对人生剧本的觉察和反思,以及重新设计。

王阳明曾经问过自己的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回答:做官。

王阳明说,我不同意。我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
这是对常规读书目的的标准剧本的反思和重新设计。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师长和权威人士都会为我们设计剧本,那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必然带有他们的时代局限性和身份认知偏见。

毛泽东的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剧本是成为小地主;
达尔文的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剧本是成为律师;
……

再回到开篇的第一个故事,领导的工作状态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领导的职场经历所塑造的人生剧本,我们不必活成领导的样子。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自证预言”,你相信什么就更有可能会成为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有一种把心理现实变成客观现实的心理倾向。要避免这种悲剧,我们要觉察领导的局限性,并且有勇气去摆脱悲剧的重复。

在内心中告诉自己,那是他的故事,可不是我的。通过自我心智升级,才有可能成为自己,拥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和职场体验。

这个故事有点像林朝英的版本,由于王重阳的伤害,导致林朝英一辈子也没有再谈过恋爱。林朝英把自己封闭在古墓里,终生没有再踏入爱河。

心理学有句话叫:“除非你允许别人伤害你,否则没有人可以伤害你。”

林朝英性格偏执,选择了错误的反应来应对爱情的挫折,但她在古墓派的武功中暴露了自己的情感需要。古墓派的武功需要男女合练才能达到至高境界。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做“升华”,把情感压抑的能量转变为至高境界的武功,从而避免体验痛苦,同时获得心理补偿。

也就是说,林朝英潜意识依然想谈恋爱,只不过她的心理实现和偏执性格导致她没有再次尝试,而是把爱情压抑升华为武功表达。

古墓派的后人也受到这个情感创伤剧本的影响,这个剧本叫“男人会伤害你的”,李莫愁重复了这个悲剧,而小龙女则遇到了杨过,改写了这个剧本,与杨过成为完美情侣。这是小龙女的幸运,更是她的勇敢选择和改变自我迎来的幸福结果。

是否可以改变别人设计的人生剧本,取决于很多要素:包括摆脱重复悲剧所需要的自我觉察力,心理资本的丰厚,敢于决策和选择的能力,以及在挫折过程中坚持的心理韧性。

《功夫熊猫》里有一句话:也许,你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快乐的开始,但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的选择。

毛泽东选择放弃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剧本,追寻自己的人生之旅。他写给父亲一封信宣告自己全新的开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这是他的人生宣言,更是对独立人生的追求。

达尔文摆脱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剧本,度过了人生迷茫期,最终成为了博物学家。
村上春树勇敢地拒绝世俗生活,放弃经营困难的酒吧,坚定地走向写作之路……

他们都活成了自己的喜欢的样子。

而我们为什么没有?

1.虚拟世界和kpi的双重消耗。

现实的无意义感和功利主义往往让我们变的浮躁、物质和疲惫,于是很多人退行到虚拟世界。

通过虚拟世界的补偿和替代机制来逃避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如今有三大精神毒瘤消耗年轻人,分别是:韩剧(情感幻想)、日本爱情动作片(生理释放)、游戏成瘾(逃避现实挑战)。

太多人沉迷于碎片化的生活模式和奶头乐的娱乐至死,导致很多人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深度工作能力。加上kpi的消耗,身体被掏空,精神被击垮,葛优躺和手机控成为能量枯竭的行为表现,周而复始,于是进入恶性循环。

2.世俗挑战的现实压力。

世俗的三大挑战:婚姻、金钱和小孩,让人没有精力再去追求诗和远方。意志力的总量是有限的,消耗在这些世俗的挑战中,人自然没有精力和能量去自我实现。需求仅仅限于电和wifi的最低需求层次,在群体孤独中寻找虚幻的存在感成为很多人的全部。

3.活在别人设计的人生剧本中。

荣格说,人在40岁之前往往是关注物质世界的目标达成,40岁以后才会回归到内在心灵世界,这之间的分界线可能是中年,即孔子说的不惑之年。

40岁之前的人很少会对人生有系统思考,他们或者延续父母设计的人生之路,比如考研或当公务员,结婚生子。

我曾经问过一个IT女为什么要选择现在的公司,她告诉我,妈妈让她来的。也有人找我咨询婚姻问题,说自己除了钱什么都没有。我问题她,老公是自己选择的吗?她告诉我,妈妈让她嫁的,说富二代物质方面有安全感。

这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点:放弃选择和对自己人生负责。这就是活在别人设计的人生剧本中的典型例子。

工作,我们要找自己习惯的。而女孩,要嫁给爱情才会幸福。

4.心理现实的局限。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意思是期待足够强烈就可以变成现实。我们内心往往有两个现实,一个叫心理现实,一个叫客观现实。

比如,有的人客观上很贫穷,内心却很富足。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心中的颜回便是内心富足的人。所以内心富足的人可以超越客观环境的局限去追求心理的现实,直至成功。

弗兰克尔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遭受了炼狱般的痛苦,但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成了心理学名著《活出生命的意义》。他的客观现实是受到监禁,但他的心理现实是自由且充满意义感的。弗兰克尔在67岁还拿到了飞行驾照,在80岁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的书籍也大卖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心理现实最大的阻碍是自我挫败,即自我设限和自我否定。我们身边有一些三无人员:无助(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无望(未来没有希望,一辈子就这样了),无价值(我不应该得到更好的,不值得被爱)。

“心理三无人员”是自我挫败的极端例子,还没有开始改变客观现实,就自己击败自己了。我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便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现实太糟糕,你在客观现实所有的帮助和努力都无法推动他。因为他在心中已经否定自己了,自然不相信好的结果,也不会有任何行动。

要改变心理现实需要系统处理,涉及到原生家庭,父母内化,个人经历,心理资本,人格完善,思维升级,客观现实认知等等。

灵性召唤你去体验的深刻的生命是什么样子?

而你又会如何回应这种召唤?

如果你还没有听到这种召唤,那么你很可能 还生活在一大堆的痛苦里——不开心,感到迷惘和混乱,
也许是健康问题,也许是职场困局,也许是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如何脱离困局,走出迷茫和混乱,请详阅我的另外一篇文章《人生导演:从俗世生活到心灵觉醒》(点击即可阅读),那里面会有你所想要的答案。

如果一个人从20岁就开始妥协,那么他绝对妥协成了混蛋


郑国强

儿子:

18号是你23岁生日,你也即将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爸爸有些话想送给你。

从小到大,对于你的爱好,爸爸从不干涉。

小学前你酷爱打麻将。你妈反对,我却赞同,我觉得打麻将不仅让你很早地学会了数数加减和识字,而且还让你分清左右,大大开发了你的智力。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你已练就了能用手盲摸出所有麻将牌。逢年过节,你就给亲戚朋友们表演。我觉得你很争脸,你妈觉得很丢人,这样下去你会变成赌棍。但事实证明,你现在对女孩子的兴趣远远超过麻将。

后来你学国际象棋,你妈不同意,觉得下棋是老年人运动,年轻人应该学画画。

你淘气,没去学画画,天天摸到文化宫打台球。被你妈发现了,你妈很生气,叫我去台球店拎你回来。

我那次找你的时候,老板夸你台球打得相当好,收你当小徒弟,说你在这一带打台球很有名。爸爸确实不懂台球,不知道老板是说真的还是帮你吹牛。但爸爸听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但你妈不高兴,觉得打台球是小混混的运动,还不如让你去干老年人的运动。

于是就让你学国际象棋去了。

后来爸爸知道丁俊晖以后,才悟过来原来打台球还能这么出息。现在我心里老觉得是不是把一台球神童砸自己手上了?

后来你下国际象棋,半年后就拿了丽水市第一。爸爸很惊讶。觉得这次得吸取教训,好好培养你下棋。结果不知道为什么,你自己不要下了。你妈不同意,觉得这是一个特长应该继续培养,以后拿奖了搞不好中考高考可以加分。当时爸爸就讽刺你妈,不知道是谁以前说这是老年人运动,没前途。虽然爸爸不知道你为什么不愿意继续下,但是我觉得,既然你不愿意了,逼你也没意思。

如果国际象棋这事,我还能说服你妈的话,那么你休学写小说这事,真的让我们家陷入了激烈的家庭矛盾。

你妈当初听到你不想读书想写小说,快疯了,骂你长这么大就没一次让她省心过。也骂我,都是我不闻不问纵容你自由发展给惯的。她觉得,小说什么时候都能写,但读书这玩意是不能停的,一旦休学在社会上混了一年,就直接成小混混不会回去读书了。就算回去读书,肯定静不下心来考上大学。

你妈当时知道我支持你休学,闹着跟我离婚,爸爸压力很大。庆幸的是,你最后遵守了自己的承诺,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没有变成小混混,还是上了大学。

你当时质问你妈,为什么不尊重你的理想?你现在长大了,再回过头来换位想一想,我们两父子尊重过你妈的理想吗?

是的。你妈没有理想。

我跟你妈结婚的时候,我就问过你妈的理想,你妈说,赚钱好好过日子呗,讲什么理想。你妈就是这么传统现实的小女人,相夫教子,把自己的个人价值依附在家庭上。她只希望你能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娶个好老婆,然后生个胖儿子,接着为你的孙子操心。这就是她全部的理想。而你休学后,让她在一堆中年妇女们吹牛自家儿子考了第几名时一点都插不上话。她觉得很没面子,她就是那种活在别人眼里的人,但她一把年纪难不成我们俩还忍心强迫她改改价值观吗?

休学那一年,你妈苦口婆心的唠叨让你很烦躁,压力很大。其实爸妈何尝不是这样。在朋友同事,亲戚长辈面前,爸妈是不负责任的父母,没有把你劝回正道。你奶奶还直骂我毁了郑家唯一的香火,怎么对得起你死去的爷爷!

不过爸爸不后悔这个决定。

因为我觉得这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它让你明白在这个世俗的社会,坚守理想的代价不仅仅需要一个人,还需要一群人。

爸爸可以毫不脸红地吹牛说,是爸爸的强大支撑了你实现理想。

我希望你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爸爸。

在这个社会,理想太容易妥协,欲望太容易放大。

年轻的时候,爸爸立志要成为全世界最厉害的摄影家,后来退到成为全中国最厉害的,再后来退到全中国最厉害之一,再退到能在浙江省小有名气就好。

而欲望呢?

最开始爸爸没有欲望,拍自己喜欢的,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后来觉得为了养活自己拍点自己不想拍的也没事;再后来为了能升官,多拍拍领导想拍的未尝不可;再后来只要能赚钱,不拍照也行。

底线就是这么一退再退,当退到某一天,我拿着相机卖力地拍着领导讲话,你妈打麻将拿着《大众摄影》垫桌脚,我就突然很鄙视自己。我这十几年都在干嘛啊?

如果一个人从20岁就开始妥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只为了一心往上爬,那么到了爸爸这个年纪的时候,他绝对妥协成了混蛋。

爸爸知错就改,现在衷心希望你理想主义地活一辈子,也祝福你找到一个同样理想主义的女孩子。如果将来你妥协了,千万别以妥协为荣,也别给自己的妥协找借口。

唠唠叨叨写了一叠,最后还得肉麻一下,你是爸爸的骄傲!

生日快乐!

爸爸

本文由罗友 刘菁 推荐整理。作者 郑国强、郑艺,选自《羊城晚报》。稿费已备,请作者联系dushuren#luojilab.com(#换成@)。

罗胖日
对现在的中国年轻人来说,父母的控制欲已然是理想的主要大敌。
很多父母一辈的人,没有觉察到“开放社会”的来临。
开放社会的好处是——
1.每一个合法的目标都可以成为正当的理想。
2.每一个正当的理想都有可以登高的路径。
3.理想和欲望并不对立。
4.理想的反面仅仅是懈怠。

不要让别人的大脑替你思考

2017-09-27 Lachel 武志红

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做一个小实验。
请你回想这篇文章(深度思考能力)。
别回去看,先默想几秒钟,然后告诉我:文章里面,讲了哪些信息点?
很多人可能会想起:
「不要受制于娱乐,要读书,要思考

更深入一点是什么呢?
「奶嘴理论」
「对外界刺激的阈值」
「大脑习惯了“低投入,高回报”
就再也回不去了」

我想,很多人最多只能回想起2-3个信息点。如果我不在一开始把标题写出来,也许你连标题都想不起来。

没事,这非常非常正常。

别说两周前了,就算是昨晚读过的文章,让我回想,我都未必能记得。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
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

路上
通勤路上,读几篇公众号

公司
上午
到了公司,立刻开始任务
同事时不时抛过来一些需求
午休
和朋友聊聊天
下午
开个会
会后,又接到上级的指示


看看剧
读几页书
再看几个公众号
……

大多数人的一天大致是这样的
这些信息,全部集中在我们的大脑里面。
争夺着我们极其宝贵的认知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一篇文章,要如何才能得到传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它变得足够简单,足够有煽动性。
一方面,让你能非常快速地接受和理解。
另一方面,能够调动你的情绪,让你产生强烈的印象,保持对它的记忆。
这就是大多数碎片化信息的做法。

很多人经常留言说
「你的文章太长,太复杂,能不能写得短一点、简单一点?」
其实,不是我的文章太长太复杂,而是这样说的人,思维已经被碎片化信息固化了。他们习惯了接受简单的信息,再难真正深入去思考一个观点,去做详细而严谨的论证。

非常简单的道理:要把一个事情说清楚,就一定要有足够的论据、充分的逻辑,这样一来,篇幅就势必变长,结构就会变得复杂。
但这是与碎片化生活形态格格不入的。

碎片化信息的本质特征,就是短、轻、快。 它们追求的不是真的「教会」你什么,而是「获得传播」。
为了传播,碎片化信息会 把知识简化,压缩,删去大量的细节和逻辑,只呈现给你一个足够强烈的结论。

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你只是在「接受」别人思考之后,灌输给你的结论。

你以为你在「学习」,其实,你只是在用对大脑的「刺激」,来代替真正的学习。

这些碎片化信息,就像水流一样,流过你的大脑,让你产生「我在学东西」的幻觉。

但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回想:它们留下任何「有价值的内容」了吗?
「没有。」

我陆陆续续写了好几篇关于认知思维的文章,其实,就是想讲清楚一个道理。

「大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东西,非常容易受到影响。 同时,这种特点,又极其容易被人利用。」

许多人理解的学习,就是刷知乎、各大网站、公众号,打开一篇又一篇文章,读完,关掉。告诉自己:「我读的都是干货,我在认真学习。」

但是,你是「真的在学习」,还是在感受「学习的幻觉」?
这就是学习最大的误区。

当然,我并不是要把锅甩给公众号、网站、新媒体,各大平台。
让我们认真想一想

1
碎片化学习,完全是信息本身的问题吗?
其实不是。
碎片化信息固然有许多问题,但最关键的,其实是你的思维。
你一直在被动接受,而没有去主动吸收。

单一的信息,是碎片的,零散的,当它们杂乱无序地进入你的大脑,就会形成「信息噪音」,让你的思维变得破碎混乱。

2
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呢?
是有序地去吸收碎片化信息,把它们进行重构,重新组合,纳入你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就叫做「体系化」。

举个例子
假设你读到一篇文章,说: 品牌的本质就是「不同」 (语出自李倩老师)。然后列举了几个例子,告诉你,它们是如何 「做到不同」 的,怎么做。

如果你不具备任何品牌相关的知识,你读到这篇文章,也许能记住这句话,能记住这几个例子,能记住做法 —— 但你能应用到实际中吗?

也许很难。更大的可能,是过了两天,你就抛!诸!脑!后!了!

相反,如果你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知识,比如:

  • 品牌的目的就是占领心智
  • 品牌是一个持续而稳定的认知
  • 品牌是所有消费者的感受之和
  • 品牌是产品的附加价值
  • 品牌包括一切能被消费者触及的渠道
  • ……

现在,你再去看「品牌的本质就是不同」—— 会不会觉得,你对于品牌的认知,变得更立体、更透彻了?

你就会知道,品牌就是通过「制造不同」,在消费者每一次触及之中留下印象,借此制造一个稳定而持续的认知,让消费者发现你、了解你、喜欢你,最终达到占领心智的目的。

这里面,每一个理解,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都有着各自的重点。
它们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视角。
这就是一个「体系」。
你所做的事情, 就是把这条碎片化信息,纳入你已有的体系之中。
唯有如此,才能 真正对信息进行「内化」。

IPCreator: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
体系的本质是什么?
我在《你是在独立思考,还是在被洗脑》中,提到过:
「当两个概念成对出现,它们就会形成一个联结。每出现一次,这个联结就会被强化一次。」
这就是我们大脑记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方式。

那么,如果一连串概念之间,通过这种方式,接二连三地被激活,被唤醒,形成一条强有力的「链条」呢?
这就构成了一个「体系」。

每当你获得新的信息,这个 「体系」 就会被激活。
唯有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学习,才是真正 「有效」 的。

因为你不但能记住,而且能知道:这个信息应该放在哪里,你可以如何使用它,在使 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没有被体系化的内容,只是「 信息 」。
只有纳入了体系,它才能转化为「知识」。

4
如何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NO.1 打好地基
学习任何一个领域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弄懂这个领域的基本原理,术语叫做「范式」。简而言之,它包括三方面:

「这个领域是做什么的?」
「这个领域使用哪些方法?」
「这个领域的基本术语是什么?」

这些,是你进行一系列学习的基本工具。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你才有可能看懂相关的文章。

如何打好地基呢?方法是:

「读这个领域最经典的著作。」
只有教科书经典著作的定义,才是最严谨的。
这个阶段,不需要读懂多少内容,甚至不需要完全理解,大致翻一下,知道这个领域在做什么,用到哪些语言,如何理解这些语言,就可以了。

NO.2 横向阅读

在了解了基本工具之后,应该怎么做呢?
很简单。
「当你遇到任何一个感兴趣的概念时。
立刻,马上,快速弄懂它。」

如何弄懂?
以它为关键词,搜索相关的信息,用大量的横向阅读材料,集中力量,去攻破这个概念。
甚至,可以找相关的课程,纸质书,向别人请教……都可以。

关键在于
「你需要以这个概念为核心
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聚合到一起,提炼出
属于你自己的观点。」

原理很简单:既然单条碎片化信息,内容是残缺不全的 —— 那我们就用「数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嘛。

有没有很简单粗暴?但它确实有效。

这一步,需要快速去完成。一旦拖延,不但会积少成多,也会对后面的学习造成干扰。

NO.3 输出落地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一个概念?
唯一的方法,就是

「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

所以,在第二步之后,你要做的,就是把它进行「输出」。写文章,讲话,在工作中应用,都可以。

只有真正去做了,而不是放在脑子里,你才会发现,自己对它的理解,是否完整、严密;有没有哪些障碍没有被发现。

这一步的本质是什么呢?

就是将这个新信息,跟脑子里已有的概念,「联结」起来,试图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塑造成一个「链条网络」。
一旦这个概念能够输出,或者能够落地,这个链条就宣告建立。

你才算真正地学会了这个知识。

所以,这一步, 就是

「把知识转化为行动。」

如果你学了一个软件技巧,试着打开软件,马上进行操作。
如果你学了一个新理论,试着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如果你学了一个写文章的方法,别等了,现在就用它写一小段话。

「立刻行动, 快速试错
获取反馈, 迭代完善」

本质上,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用来指导行动,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兑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逮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作者:王小波

罗胖曰:
这两天,听到一个新闻——应届毕业生签约率不到三成。
其实,我没心没肺地在为那七成没找到工作的童鞋庆幸。
小正太小美女们,恭喜你们拥有了一次特立独行的机会。
多年后再相见,希望你们已经长出獠牙。

罗胖60秒:是自我提升,还是自我沉迷?

2017-10-22 罗振宇 罗辑思维

  1. 前两天我提到了一个词,叫“温和专制主义”。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我不强制你,但是我设定一个因素,利用你人性的缺点,你自己主动去做我希望你做的事。

  1. 这让我想起来一种病,叫“疥疮”,一种传染性的皮肤病。

疥疮的病因是一种微生物疥虫。它进入人类皮肤之后,只做一件事,就是让人奇痒难忍。这是疥虫布下的陷阱,就等你的指甲帮它扩充地盘。

可以说,这种病,是由疥虫设计,由你自己施工。

这就是疥虫的温和专制主义。

  1. 现代社会温和专制主义的东西是越来越多,大到赌场、小到电子游戏。但是让人自我提升的东西,自古以来就那几种。

现在很多人在谈阶层固化,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自我提升的人,还是会不断自我提升;自我沉迷的人,有的是东西让他继续沉迷。

当我开始与自己和解

2017-05-22 YOTA双面屏手机


我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最近时常听到老友感叹:“我终于变成了我讨厌的人”。听到他说出这句话,除了有些难过,竟也有一些欣慰。以前常说最怕的就是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但是每一个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必然是终于认识了自己,并且勇敢地承认了自己。每个人身上一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弱点,只是认识到了。最重要的是,他讨厌这样的弱点。这就意味着,他会有意无意的去尝试一些改变,难道这称不上是好事一桩吗?

我们从出生便成长,开始认识世界,成长的过程中社交圈子也慢慢扩大,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圈子扩大的过程中,“我”的位置不断降低。起初,父母的宠爱使我们误以为,自己的便是最大的王,可以为所欲为。进入学校,通读先贤们的故事后,我们发誓以后改变整个世界,要成为作家、科学家。进入社会,尽管遭到一些打击,但是成为伟人的种子并没有在心中磨灭,我们决定要成为人上之人。

我们越来越独立,交往显得直接与纯粹,层级分化更明显。社会地位、金钱、职位、美貌成了最直接的考量标准,占有越多的人士才能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与生俱来的骄傲始终使我们不能承认自身的卑微,从而忽视一切显而易见的缺陷。追求名牌或化妆可以暂时的掩饰内心的虚荣,虚拟网络会放大自我在群里的声音,但并不使我们真正变得强大。现代社会,我们有太多的方式分散自己无处安放的心灵。但唯有承认自己、认识自己,才能夺回对“我”的掌控权力,坦然面对社会,不被纷繁的外物所扰。

当我真正认识自己时,我才开始变得有力量。这时候我关注的不再是我跟别人差距有多大,而是今天的我能做些什么,我做的事情有无意义,它是否是一件有用的事情,不至于让我在漫长的人生中浪费这段美好的时光。我承认了我的渺小,承认了我的卑微,承认了我的无力,承认了我的丑陋,承认我身上所有的人性的弱点。

当生活以其错综的面目,出现在个人的生命之中使之破碎。午夜梦回,艰难抚摸心底的千疮百孔,多希望眼睛可以再次明亮,多想生命可以从头来过,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绝望:生而为人,对不起。

人们会要求“治愈”,拔出生命中的刺,抚平剧痛。然而,在鸡汤盛行的今日,治愈显然是个没有情感的词,它缺少真诚。在这里,我们不说“治愈”,我们说:不毁。

如果人们要求不毁,那也是可以找到一条道路的,那就是意识到自己的“不堪”,并开始真诚地与自己和解。在远山和丘陵之间,在森林和湖泊之间,每个看似平凡的生命背后,都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个人史,个体又如此渺小,只有依附他人的劳作和温暖才有力量存活。

Image_20171210082931.jpg
《人性的弱点》
卡耐基/著

版本:精编版
阅读时长:45分钟

读一读这一本实用的人际关系著作,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们体内的弱点,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自己,并不断改造自己,从而能有所长进。

作为销量仅次于《圣经》,全球第二大畅销书,被视为社交心理和沟通技巧的“圣经”。教你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

开始从身边最小的事情做起,可以早起一点,收拾屋子,使它显得整洁;可以梳理最近工作中的常出现的问题,让它不再反复的困扰;可以出去锻炼身体,让生活更有激情一点;可以多关心你爱的人,让她多一点笑容。你看,身边还有这么多渺小的事情值得去做呢,不是吗?

卑微、渺小的身上开始有了一股沉静的力量,不高傲、不自卑,可以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处变不惊、及时处理。这时候的你才会慢慢成为社会圈子里的一块磁石,自带吸引力。

遇到左右为难的事儿,该怎么办?


2017-12-16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无论是生活还是职场,我们常常要面对各种选择。在左右为难之际,如何快速权衡利弊、理性决策,显得十分重要。

作为公司CEO,脱不花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在纷乱的信息中寻求公司发展的最优解。她的这10条建议,供你参考践行。

  1. 目标感。别站在起点看,站到目标的那一端回头看。目标如果是清晰的,就不会左右为难,因为哪个方案离目标更近,是可以比出来的。大量的所谓“方案”,其实只是套路——看起来高大上或者政治正确,实则与目标无关。如果还是两难,重新剖析目标,找出核心点

  2. 往上看。不要滞留在非黑即白的状态,往上一个层面想,寻找超越目前层面的解决方案。这一点,考验的是认知能力

  3. 走着瞧。不急着做绝对性的选择,先动手干起来。干着干着外部条件就变化了,或者掌握了更多信息,随时可以做决定。

  4. 一件事如果犹豫做还是不做,选“做”。 做了也可能会后悔,但是这种后悔和“没做”而产生的一辈子的妄念相比,坏处小多了。

  5. 事儿看不清楚,就改成看人。谁对你更重要,按谁的利益最大化办。

  6. 多看利弊,少论是非。

  7. 允许改主意。别动不动就给自己或者别人扣道德帽子。就事论事,只要愿意承担沉没成本、相应损失和罚则,出现更优选择时,当然可以改主意。

  8. 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但这个“别人”,特指那些你由衷佩服和学习的对象。

  9. 如果还是左右为难,扔硬币决定。普通人所遇到的两难,其实大部分情况下都无所谓A或B。又不是生死选择,走哪条路,下了决心都有可能走成。

  10. 罗胖举了个例子,可作为秘诀:在街上遇到一条狗,你的两难在于:它是不是疯的?我打不打得过它?但实际上你现在的目标是要去上班,所以绕开它就是了,管它是不是疯狗。

罗胖精选 | 如何发现自己的本钱?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的付费订阅专栏《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

我们都知道,在当下的环境中,无论是公司发展还是个人规划,找到并激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

但是,“核心竞争力”这个词大家都明白,可究竟应该怎么做,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针对这个问题,宁向东老师就提出了一套非常具体可行的管理方法。

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听宁向东老师的讲解。

VRIO模型 | 发现自己的本钱
摘自付费订阅专栏《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

你好,欢迎回到《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

今天的课,讲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一个叫“价值链”,一个叫“VRIO框架”。这两个东西,都是看清自己的实力、进而制定出好战略的关键。

这两个概念,是我在清华教课,每年考试都必考的内容,而且是闭卷考试必考的内容。我一般在清华的考试,都分闭卷和开卷两个部分。闭卷考试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死记硬背,记住那些一辈子都不能忘的东西。所以,我的考试考的东西不多,但都是看家的东西,有些东西一时不理解,没有关系,先记住,反正你有一辈子时间去理解。

1.价值链分析

我用大学教育这个载体,来讲解这两个知识点。

大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表面看很简单,就是中学之后,年轻人接受教育的一个地方。经过高考,每个人走进不同的大学,学习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学习四年。大家都会获得一个毕业文凭,然后找工作就业。这是一个简单的回答。复杂的回答也不少。最著名的莫过于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学办得好,不是大楼有多好,教学条件有多好,而是老师一定要好,老师有大师的水平。

梅校长的话非常有道理,但太抽象。如果你今天去当校长,到底怎样做,才能办出一所好的大学呢?如果,你今天就接任了单位的一把手,你又如何把你自己的单位往前带上一步,这个道理是相通的。马上到年底了,你们单位一定会召开所谓的“战略研讨会”,我希望今天的课能给你一点帮助。

首先,你要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了解商业过程的一个基本工具,也是由此发现自己本钱的好工具。所有的企业,包括大学,都要经过一个业务活动的过程,通过一个垂直的业务活动,实现价值创造。这个从原材料一步步增加价值的过程,画出来就是“价值链”。如果你马上要开年会了,你可以先画一下与你的工作相关的价值链,这是今天的作业。做了这个工作,也许会让你的思路清晰很多。

比如,对于大学来说,第一步是招生,招到最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就像企业购买生产所需要的物料。接下来,是让学生上课,这是价值链创造的第二步。学生要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同时,还要让学生上一些他自己有兴趣的课,以及增加他的修养的课程。价值链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培养学生做研究的能力,因为学习再多的知识,最后也是要应用在实践之中去。所以,要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做研究,包括两条路径。一种就是少数的学生,最后要读博士,去探索我们不知道的世界;还有更多的学生,要去参与实习,逐渐进入到工作岗位。价值链的下一步,是要把学生“卖出去”,帮助他们找到好的职业发展路径,帮助他们起步。再往下一步,就是做好售后服务,通过有效的校友联络,让学生可以很快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找到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发展的职业圈子。

以上说的,就是大学这个业务的主要价值创造过程。与这个主要价值创造过程同步进行的,是大学的辅助流程,也是支持性活动。比如,大学要去找各种财务支持,创造好的办学条件;要招聘到好的老师,为老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创造条件;要有效地为师生解决后顾之忧,建设好的后勤体系,等等。

总之,把价值链画出来,画清楚,画细致,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很多时候,把价值链一画出来,好多事情就清楚了。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就一目了然了。

价值链分析图示

2.VRIO框架

不过,虽然光看“价值链”本身,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直观的看法,但我今天还是要给你提供一个分析架构,用来找到你的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

这个框架叫VRIO框架。这个框架的提出者,叫巴尼,英文名字是Barney。目前还活跃在管理教育的第一线,是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杰恩·巴尼(Jay B. Barney) 战略管理大师

宁向东: 我读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那些文章。什么《狂人日记》,什么《阿Q正传》,说老实话,读起来真是很烦。但是,年纪大了,渐渐体会到了鲁迅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以前听过这样一句话,年纪越大,越觉得精辟。一万个某某某,也抵不上一个鲁迅。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读不懂鲁迅很正常,但如果不知道鲁迅、不敬畏鲁迅,坦率地说,这个民族就没有什么希望了。所以,前一段时间,听说新教材删了很多鲁迅的文章,我觉得很悲哀。VRIO就相当于战略管理中的鲁迅,你理解了我的意思,我们接下来说VRIO框架。

VRIO四个字母,依次来自于四个英文单词。V是Value,也就是“价值”这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在这里,价值不是指一个资源本身是不是有价钱,或者值钱,而是说: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在它遭遇到来自于外部的威胁,或者面对机会的时候,能不能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要使企业能够获得竞争优势,它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就必须要能够把握住机会,避免掉威胁。所以,什么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和能力?就是价值链上那些最有助于应对机会和威胁的部分。

比如,现在各种比赛都评MVP,就是最有价值的球员。这些球员之所以“有价值”,不是因为他们转会有身价,而是他们在比赛过程中,在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帮助自己的球队打败对手。说个你能记住的例子。中国男子足球队的队员,个个身价都不菲,一转会都是几百万的身价。但是,你能说他们是有价值的吗?队员没有价值,这支球队就不会有竞争优势。而与此相比,姚明之所以有价值,不是因为他身价有多高,而是他在多数场合下,都可以帮助中国队取得胜利。

所以,今天的课后,你不妨花点时间思考一下你的企业,你刚才画过的价值链上,哪一段是最有价值的,是让你抵抗外部压力和抓住机会最关键的。如果找到了,那一段价值链后面的资源和能力,一定是对你获得竞争优势最重要的。

因为职业的关系,我自己经常想:清华北大,还有那些知名的大学,它们牛,牛在什么地方?其实,就是因为它们总是能够招到最好的学生。我总觉得,相比于价值链的其它环节,这些学校最重要的价值链环节就是招生。相比这个环节,其它环节就要差一些,甚至差好多。所以,中国的优秀大学,本科都不差,越往后越差。这个话题太复杂,也太敏感,我们不展开说。

找到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接下来我们要考虑它是不是稀缺的。稀缺性,英文叫Rarity,第一个字母是R,就是VRIO中间的R。一个资源只有稀缺,你有,别人没有,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如果大家都有,顶多就是打个平手,不会形成竞争优势。

第三个字母,是I,英文是inimitability,不可复制性的第一个字母。这个字母所代表的,是指你拥有的核心资源和能力,是不是不可复制。不可复制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种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可以很快被人家学去,你的竞争优势就是暂时的。所以,普拉哈拉德在讨论核心竞争力的时候说,核心竞争力都是具有某种模糊性的,包括资源能力的建构过程,及其它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容易被说清楚,所以,竞争对手往往偷不去,也学不会,所以,竞争优势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比如,我们前面讲的邓亚萍的核心能力,那是在很小的时候打球慢慢历练出来的,那个过程别人很难模仿。你说,我的孩子也可以很小就送去打球,但你不是专业人士,人家邓亚萍的爸爸是专业出身。你说,我有钱,我可以请个专业教练。但那个教练,不是你孩子的爸爸,他就没有邓亚萍爸爸那么上心。所以,有时候我们说,龙生龙,凤生凤,其实背后是有一定道理的。

VRIO的最后一个字母O,来自于Organization,组织。对于核心资源和能力的发挥,组织是极其重要的。我的理解是,这种重要性来自于两个方面:

1.组织要对于它的那些独有资源有深刻的认识;

2.组织要能够围绕着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进行布局,要能够把这些资源能力转化成竞争优势。

举个例子,如果中国男篮知道姚明是最核心的资源,有着最核心的能力,但是,大家都不配合他,没有后卫给他做球,他能够发挥作用吗?其实,中国的好多企业,不是没有好东西,也不是没有优秀的人,而是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的组织保证和组织氛围。如果再碰上一个特别自恋的领导,就像《水浒传》中的王伦一样,始终要把聚光灯照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这个组织要想有前途,恐怕也难。

VRIO框架图示

划重点
1.所有的企业,都要经过一个业务活动的过程,实现价值创造。这个从原材料一步步增加价值的过程,画出来就是“价值链”。
2.VRIO,V是Value,价值;R是Rarity,稀缺;I是inimitability,不可复制;O是Organization,组织。
3.在VRIO四个方面具有核心资源和能力,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为什么人人都想做更好的自己?

这几年很流行“做更好的自己”,人们为此会制定一系列目标,然后要求自己严格执行。为什么拼命追求更好的自我会成为一种风潮?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世界名刊速读”介绍了《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文章,名叫《立志自我提高是否让我们变得更糟了?》,作者亚历山大·拉施瓦茨在2014年的时候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杰出评论奖。她综合了近十本书写成了这篇文章。

文章介绍说,美国有两个商学院教授研究过这个课题,他们设定了很多目标,还制定了一个表格,严格执行。折腾了一年之后,他们的感觉是精疲力竭,觉得过了最不像自己的一年。因为他们的焦点全都在自己的身上,反而忽略了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风潮呢?文章认为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本能。有研究显示,人天生就会觉得自己是生活的主角,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叙事自我,但我们也承认存在差异和阶级,希望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我们会寻求改变。其次是文化原因。从古到今,文化都鼓励我们要追寻和实现一个更高的目标。最后是经济原因。文章认为,“追求更好的自己”也是消费主义的结果。这个时代并不鼓励你知足常乐,而是让你追求更多,自我提高最终变成了一门生意,哪怕你没有这种愿望,消费主义也会迫使你产生出这种愿望来。比如,对那些愿意吃苦的人来说,他们会去报班上课。在美国,这种自我提升的生意每年能创造一百亿美元的市场。

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相处呢?文章还介绍了瑞典心理学教授斯文·布林克曼的书,《坚定立场——对抗自我提高的疯狂浪潮》。布林克曼认为,其实不被流行风潮裹挟,承认自己平凡并没有什么不好。人们除了专注于自我,还应该去更多地关注别人的感受,从前的传统美德,比如正直、自控力、忠诚、责任感,才是我们更应该去培养的东西。此外,对于生命里那些并不完美的事物,我们也应该接纳,而不是去逃避。

真正爱上自己是怎样一种体验?

昨天在心悦会情感花园的微信群里潜水,看到有个姑娘问:“你们总说爱自己,到底什么叫爱自己啊?”

“爱自己就是,如果看见有什么东西真的很喜欢,哪怕贵一点,也要买给自己,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我觉得要好好健身,让自己永远处在最佳状态!”

“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别人也很难真正尊重她。”……

看着大家左一言右一语的,我的眼前浮现出这两天在朋友圈里看到的老朋友小M的样子,碧海蓝天之下,她身着一袭白色长裙,笑靥如花。当时我还留言打趣她,这么美的照片,谁拍的呀?是不是又有新情况了?她说只是请旁边的人帮忙拍的。“我现在不着急找男朋友啦,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后来她在微信上这样对我说道。

可是谁又能想到,仅仅在一年多前,这个漂亮姑娘狼狈的样子呢?

我们都是在忽然之间,一夜长大的
M是我的大学同学,为什么提到“爱自己”我会想到她?因为我觉得她曾经是全宇宙最不懂得爱自己的人了!失恋谁没有过?可是M每次失恋,都“作”得不得了,动不动就拿起剪刀咔嚓几下把头发剪了,丝毫不顾及我们这些观众的感受,要不就是拽着我们喝酒,喝到嚎啕大哭……所以每次一听说她又谈恋爱了,我们的内心都是崩溃的。

一年多前,M发微信给我们:“我回到家,看到那个女人也在,我男朋友坐在她对面,还挺镇定,可是他们俩当时那气场,简直太明显了,我一下就明白了。五年的感情啊,呵呵……”

当时是冬天,快到春节了,大家都在忙着准备过年,想起M以往的表现,谁都觉得有点为难,只好暂时通过微信安慰安慰她,大家约定春节后聚一次。M也只说了一句:“太累了。我想家了。”

整个春节假期,她都没什么动静。我不免有些担心她,放完假火速约她喝咖啡。

“谢谢你啊,小A。我还好。”M看起来有点憔悴,不过真的不似以往,那么痛不欲生,那么呼天喊地。

“可能是这么多年折腾下来,终于明白自己有多幼稚了吧。”她说。我笑了一下,看来我们都是在忽然之间,一夜长大的。

“你知道吗,这次回家我特别受触动。那天夜里我下了火车打车回家,我家住的那一带特别黑,没路灯,那天还下着雨,路太窄出租车进不去,我就只能下了车拖着大箱子走进去。结果让我超级意外的是,那个司机没走,他一直开着大灯,给我照亮,看我进了楼才走。当时我的心里就觉得特别特别感动。”M讲起这件事时仍然有些激动。

“后来我到了家,看见爸爸、妈妈,看见一桌子的饭菜他们动都没动,全是做的我爱吃的,然后我的房间也整理的特干净特温馨,被子床单全是新换的,坐在那儿我就觉得好想哭。”我握了握M的手,我看到她的眼里似乎有了泪光。

“然后我姥姥进我屋来了,她手里拿着几个费列罗的巧克力,跟我说,这都是给我留的,因为知道我喜欢这种。我打开一开,这巧克力都不知存了多久了,有的地方都化了。我妈告诉我说,姥姥但凡去吃喜酒,看见这种巧克力,都揣兜里带回来,他们跟她说了哪儿都买得到她也不听,就说要给我攒着。”

“后来呢?”

“我就全面崩溃了呗……”M有点说不下去了,伸手去拿纸巾。我默默地陪着她。

平静下来之后,M接着说道:“就是从那个晚上,我突然才意识到,我以前真的太作了,太不懂得爱自己了。”

“哦?这话听起来可不像你说的啊,你嘴里永远都只会说爱哪个哪个帅哥。”

“呵呵,可能物极必反吧,也可能是在自己最低落的时候,有家人的温暖,有陌生人的温暖,就突然之间让我明白了,我也是被爱着的,被关心被牵挂的,为了他们我也不能再这么对自己了,我是值得被好好对待的。

看得出来M句句肺腑,我也被她打动了。

“诶,正好,M,我最近在学心理学,你这有切身体会,跟我说说,到底什么叫爱自己?”

她笑起来,“好啊,那我就班门弄斧,给你讲讲我的体会。经过这一次,我觉得以前咱们总说的要给自己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其实都只是爱自己最肤浅的表现,而且这样搞不好就成了消费主义泛滥了。”

“那你说,该怎么做?”

“你肯定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我觉得这放在爱自己这个问题上也挺合适,爱自己就是要从这几个层次上好好照顾自己,打理好自己的人生。”M津津有味地说起来。

“比如,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健康,保护好自己,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这是前两个层次;情感上,平衡自己的需求,除了爱情,友情亲情也很重要啊!甚至网络上的陌生人,都会给我们温暖和力量的;要获得尊严嘛,就要有真才实学,才不会在那些男人们面前低人一头。就是最后这个我还有点悟不透,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想要成为谁,可能还是需要继续修炼吧。”

“好啦可以啦,你这一套一套的,真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啊!”我和M笑成了一团。

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吗?
如今想来,M说的没错,爱自己的确是分不同的层次的,有表层的,有深层的。其实看看“爱自己”这三个字,你就会明白,它分成两个部分:“爱”和“自己”。

在这里,“爱”是一个动词,更是一种能力,它就像走路一样,是需要学习的一种能力,需要有人引领,有人指导,有人做表率,你才能慢慢学会。

记得在一部剧集中看到过一个情节,女生不知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能故作潇洒地送走爱慕他的男生,送他上火车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手持匕首要去伤害一个女同学,她冲上去死死地抱住这个男孩,就像自言自语一样地说:“你明明是喜欢她的对不对!你喜欢她,就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吗?你喜欢她应该好好拥抱她的不是吗?”男孩子听着听着哭了,扔下了手里的刀。

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没有受到过充满爱意的对待,他便不知道该怎么去爱,他也不懂什么是爱。

大家记得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吗?从小缺乏母爱的小猴子,孤零零地不知怎么加入猴群,后来,正是在其他猴子对它的主动接触中,在观摩那些猴子正常的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才慢慢学会了如何融入集体,变得“正常”了起来。

有人说,人的心就像一个空杯子,如果里面是空的,那么就是个洞,只会不断索取他人的情感,而如果这只杯子被注满了,它才会向外溢出爱与关怀。

那么这只杯子是怎样被注满的?童年我们的养育者如果采用了恰当的方式,我们爱的“储水杯”就会被激活,被灌满,我们自然而然地就知道该怎样像妈妈那样安抚自己,像爸爸那样鼓励、管理自己。

相反,如果这样的体验太少,没有一个好的模板内化在心里,便会用错误的方式对待自己。

比如,很多人都说,爱自己首先就是要自己瞧得起自己,不去厌恶和嫌弃自己。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一点特别敏感?就是因为在国内的文化下,大多数人受到的都是打压、攀比、刺激式的教育,造成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无法调和,太多太多的人都无法接纳那个真实的自己。就像有人曾经问的:你能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地做个普通人吗?

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回答就是,做自己的好父母。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的孩子,想一想,如果是你很在乎的亲生骨肉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对他说什么?你会怎样对待他?你也可以参考你所知道的一些人物,在脑海中勾画一个理想中的父母的形象,遇到问题时,想一想,你希望他们怎样对待你?他们会对你说些什么?然后,把这些温暖的、支持性的、提醒式的话认真地说给自己听。

你可以像一个好妈妈那样对自己说:

“我知道你很疼,你很难过,来,宝贝,让我好好地抱抱你,在妈妈这里休息一下,会过去的,会好起来的,你是最勇敢的,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你也需要像一个好爸爸那样对自己说:

“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保持冷静,别着急,你可以好好想一想,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我们怎么做可以避免它再次出现?找到解决的办法,提升你自己的能力,你会做得更好!”

你的“自己”是谁?
“爱”的涵义清楚了,我们再来说说“爱”的对象——“自己”。

在宣布爱自己之前,你需要先扪心自问,我有“自己”吗?这个“自己”又是谁?

回想M的经历,真庆幸她或许是因为厌倦了,或许是因为他人的温暖,总之,终于走出了那个受害者的角色。以前,当她哭天抹泪地痛陈伤害的时候,她不停地向我们呼救:我好痛苦,我太绝望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好无力,你们帮帮我吧,我需要你们!她朦胧的泪眼找寻着别人的关注,伸出的双手等待着别人的牵引——她的心里,没有了自己。

当她把责任全部推到对方身上,大骂渣男的时候,她的一枪一箭全部是怒火冲天地指向对面那个人,她自己又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施害者。她咬牙切齿恨不得手撕了对方,却全然没有看到自己的伤口还在流血——她的心里,没有了自己。

我还见到过不少女人,有了孩子之后便把默认模式切换为:孩子如玻璃般不堪一击,而我将保护和拯救他于水火。她们是坚强无比的英雄母亲,生出了三头六臂围绕着自己的孩子,不肯承认,也不去承认,自己其实不是神奇女侠,自己也是人,也有短板,也会脆弱无助,也需要被爱——她们的心里,没有了自己。

当你连“自己”都没有,又何谈“爱自己”?

受害者、施害者、拯救者,这三种角色的共同点是他们的目光只是单向地对着那另外两者,而很少收回到自己身上,

入戏太深,以至于无法好好地照顾自己,他们已经忘记了,这世上还有“为自己负责”这几个字。

当M在外界的温暖中醒悟过来,才明白自己其实哪有那么凄惨,她从标记着“受害者”的演出服里脱身出来,跳出了这个循环,才有了新的视角去看待整件事,才仿佛召回了自己的魂魄一般,定下神来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来“为自己负责”?

1、学习捕捉自己的感受。

现代生活忙忙碌碌,大多数人活得多少有些粗糙,少数人甚至已经到了麻木不仁行尸走肉的状态。我们需要找一些专门的时刻,安静下来,练习感受自己的身体,体会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状态与思想。关注自己,才能有自己。我们每天为大家推荐的冥想练习,就是让自己静下来,与内在的自我联结的好办法。

2、进行自我内部对话。

我们每个人内心几乎都有一个曾经受伤的内在小孩,你看到过她吗?她长什么样子?她愿意和你说说话吗?她想说什么?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你认真地去做,你就会听到那些真实的话语,你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理解自己。

3、你需要给自己寻找一个空间,给自己一个新的体验的起点。

当你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你会发现她是如此需要得到接纳。在心理咨询师那里,或是在网络上(比如在我们的心悦会微信群里),当你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敞开自己,说出自己的脆弱,而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和接纳时,感受到自己原来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时,你的疗愈之旅便真正开始了。

在一些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你将慢慢开始探索自己的潜意识,了解过去的经历正在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你,甚至控制你。“一切创伤如鬼,在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消散”。

当它们被看到了,理解了,并最终消散了,你才能真正告别过去,让自己解脱,过上真正有自主性、有掌控力的生活,而不是一直被一些需求莫名其妙地牵着鼻子走。

最终,当你疗愈了自己,越来越深层次地重新认识自己之后,你会更加确信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那时,生命的梦想会渐渐清晰,你的价值感所在也会越来越明确,人生的动力会越来越足,魅力也就自然绽放了。

就像M对我说的:“这次旅行中间,我发现我们公司的产品只要稍加改进,就能有很多新的市场机会,也能让更多人受益,我要好好琢磨一下……”我很替她高兴,虽然不再听得到她说“爱自己”了,但我可以看到,她的每一天都在脚踏实地地爱着自己。

如何发现真实的自我

3 部分:

采取行动
清楚自己的想法
继续探索

“我是谁?”有史以来,作家和哲学家,甚至普通人都在思索这个问题。这个答案不是固定的,为什么呢?我们不是镶嵌在石头里面的一个物件,我们会发展,会改变,会成长,不断适应身边的事情。然而,在六岁的时候,人的内心对自己的定义就已经相当固定了。但是,如何发现这个定义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

部分1
采取行动


1
找你信任的人帮忙。找你亲密的朋友,问他们认为你的强项和弱点是什么。确保你选择的人是真正了解你的,这样你可以得到答案而不受伤害。这些人可能会有对你更深刻的了解,是你靠自己太近而没有办法发现的。有时这也能帮我们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是怎样的。可能不是真正的自己,但也可能是正确的。
找两个对你“恨之入骨”的人问相同的问题!你知道你可能会被咒骂,某种程度上你已经做好准备了。你学到的东西会更加有用,哪怕你不承认他们所说的全部,而实际最终不会这样。
不太在意你的人会给你“不虚假”的事实;要知道他们最可能看到你最不吸引人的一面,所以他们告诉你的不是全部的你。可能,你一句简单的“谢谢”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2
明确自己的缺陷。列出你想要具备的能力,可以是任何事情,比如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或者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你不可能立刻改变真实的自己,也可能在一周的时间改变自己的能力,但如果你真正决心去做,你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不同方面。让自己变成最好的自己而坚持努力,也会让你看清楚真正的自己。知道你想怎样改变自己,可以让你知道自己的能力。

从小处开始。写关于它的日记,找自己选择,制定计划。用一天一天的努力,而不是指望一周内改变自己。
很多时候,当我们开始关注一些事情的时候,这就意味着我们开始改变了。不要太快改变太多,你会因为不堪重负而放弃的。唯一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但是前提是你想要这样做。

3
给自己独处的时间。确保在自己的一周安排中有独处的时间,不管你有多忙。如果你一直奔波于工作、学校和社会责任之间,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没有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如果你的日程安排的太紧密,试着去掉一些对你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事情,改成自我探索的时间。
即使你只是在看你最爱的电影,或者做一些轻运动,只要是你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思维和身体,就可能帮你发现一些关于你自己的新的东西。
不要因为最后的社会责任而疏忽了自己——记住你答应要给自己时间,而且你不应该丢掉一切只为了去参加一个聚会。


4
创造艺术。你可能认为你是世上最没有创造力的人,但有可能只是你从来没有给过你自己机会。写首诗,画窗外你看到的任何东西,参加制陶、油画或表演培训。和有创造性的人们出去玩,看看他们能否教你一些东西。创造艺术可以把你从安逸的生活中带出来,让你领略一些全新的,能够给你惊喜,鼓舞你和激励你的事物。
没有人要求你要成为第二个毕加索才能用艺术来自我探索。创造艺术是让你专注于自己的想法,发现一些你之前没有发现的新事物。
创造性写作是探索你内心最深处的想法的绝好方法。当你为一个短篇小说寻找题材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你真正在意的东西——像是和祖母一起度过的童年——可能比你真正做过的事情还要多。


5
挑战自我。做一些平时你会因为害怕或不敢去做的事情,加入到一个新的团体中,试着交些新朋友。报名参加万米比赛,尽管你从来没有不间断地跑过3千米以上;看看你不上Facebook或者不看肥皂剧能坚持多久;离开你的安逸的生活,看看你能做什么。结果可能你会掌握一些交朋友,跑步或者打发安静时间的窍门,而不是沉迷于一些社会媒体。
从一些小的挑战做起,一点点增加。在报名参加半程马拉松之前先跑5千米和1万米,但是一些有点难度的事情可能会带来更愉快的惊喜。


6
花时间和不同的人相处。如果你相处的每个人和你都很相似,有相似的行为,在相同的东西上定义快乐和意义,你可能不会了解到更多。相反,和一些会挑战你的信仰,在相同的情境下提出新观点,鼓励你发掘更深层的答案的人相处,会让你学习到更多。你不需要因为自己怀疑你们有太多共同之处而放弃现在的朋友圈,但是你可以再寻找一些能够激励你,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有主见,能给你惊喜的人做朋友。
和这样的人待在一起更可能让你发现新事物,到达自己心灵的最深处,而不是仅仅看到周围的表面生活。

部分2
清楚自己的想法

1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想法。培养每天晚上写下自己的想法的习惯,或者不为别的,只是记录当你感觉不安或者受鼓舞的时刻。不要流水似的记录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写一些你对于自己生命的思考,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将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反思自己的信仰,考虑尝试一些新鲜事物,不懈追求真理。养成在日记中做这些事情的习惯也会帮助你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当你觉得迷茫的时候,你可以重温你的日记,找回真实的自我。是什么问题在困扰你?你能够识别的状况是怎样的?重新阅读你自己的文字会帮你发现新的东西。


2
记住你不能欺骗自己。记住真实的自己才是你自己。它不是单纯的好和不好,或者对的和错的。当我们开始评价自己的时候,总是会让我们很紧张。在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对自己很宽容。你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有用不完的精力的完美的人;你是为了了解你自己的内心,让你可以掌握自己。对自己进行一番心灵的搜索,不要期望自己会变成世间最伟大的人。
你可能会发现你自己会散漫,容易拖延,爱犹豫不决。但你也会发现你是一个诚恳的朋友,你人很好,而且很善于观察。

3
继续寻找你的特性。特性是一件难以捉摸的事情。行为冲动的人可能不一定会为真实的自己感到骄傲。他们周一的时候很节俭,周三又疯狂购物,周四时充满罪恶感,接下来三周又节俭,如此周而复始。这里的关键是让你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统一,这样它们才会一致,注意一下自己生活环环相扣的内容。
生活避免过度。当我们尽情地吃药,饮酒,做爱,购物或暴饮暴食,我们很难知道真正的自我。

4
列优先顺序表。把对你最重要的事情列出一个表,你的朋友、家人、学业、世界历史、瑜伽……无论什么,真正思考他们每样在你生活中的意义。知道什么对你是重要的,可以让你看清楚什么会让你觉得生活是重要的、有意义的。列出的表可能会让你吃惊,多花一点时间,回顾一下增加一些新的重要的东西。
当你已经列完全部的内容,给它们分出几个等级。看看这些对你重要的东西哪些是最最重要的,即使你把一条领带放在第一位或者第二位也是可以的。

5为你的行为负责任。当然,把自己的失败和挫折归咎于别人是很容易的。可能你的父母没有给过你足够的爱;可能你的老师或老板没有发现你全部的潜能;可能你之前的人际关系让你信心全失,忘了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当然,每个人都会因为外部压力而气馁,但是如果你越早地意识到并接受你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你应当为自己的失败承担责任,你就可以越快地让自己的生活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如果你为发生的每件不太理想的事情都找借口,那你就不可能接受这些不足其实就是你的一部分。也要为你取得的成就负责任。你的成就绝不仅是走运,不管是成为一个顶级的乒乓球选手,还是学会一门外语。

6敬重自己。对真正的自己表示尊敬,记住你是独特的,你值得被爱和被关注。给自己真正值得的照顾,给自己独处的时间,漫步的时间,以及思考的时间。宠爱一下自己,洗一个长长的热水澡。列出你真正喜爱自己的事情,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对自己微笑。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但依旧爱着自己。
记住,如果我们都是完美的,都是一样的,那么世界将会多么枯燥。接受你的特别,强调你的特别!

部分3
继续探索


1
列出你想要实现的100件事情。你所做的事情会影响到你自己,所以把它们定下来,看看你学到了什么。可以是任何事情,从学会日语到外出旅行到和完全不同背景的人交到朋友等。看看是什么把清单中的项目联系起来的,制定一个计划来实现尽可能多的事情。有些事情可能是完全难以置信的,你可能永远做不到,但还是要写下来,可以让你知道是什么在真正的激励着你。
这个练习会开拓你的思维。你强迫自己离开安逸的生活,用不同的视角看生活。每个人的清单都是不一样的,同样,你要关注你自己的内心的表达。

2
继续增进你的自信。如果你不确信你自己是什么样的,或者不相信你能够发现自己的内心,你永远不会得到答案。建立自信需要花一生的时间,但是你越早开始,你会越快地从自我的相处找到快乐,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感到满意。拥有自信让你能够挑战自己,反思自我,乐于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
如果你非常的不自信,那你不可能发现真正的自己,因为你总是会觉得你应该成为一个更好一点的人,觉得你的想法和追求都是没有价值的。
要记住,自信和自大是有区别的。如果你太自大,那你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无懈可击的,你不会给自己任何成长的空间。
发现一些你擅长的东西,不管是写戏剧还是打排球,不停地追求也能增加你的自信。擅长某些事情当然会使你更开心,更能接受自己。

3
不要想太多。探索自我是一件终身的旅程,所以如果你在几天之内,一个月之内或者几年之内都没有成果也不要气馁。减慢速度休息一下,喝杯咖啡,看看窗外,读本好书或者任何可能让你平静的事。这个听起来可能会让你慢下脚步,但是如果你停下来闻一闻玫瑰的花香,你可能真的发现一些因为太着急而错过的重要东西。
你可能在静静坐着的时候突然受到鼓舞。当你看着咖啡杯中冒着的水气的时候,一个新图片、主意或目标可能突然闯进你脑海里。

4
做白日梦。让你的思维驰骋,看向窗外的远方,再闭上眼睛,看看有什么想法进入脑海里。你可能看到你置身于一个荒凉的小岛,或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律师……你可能看见你正在煲一锅鸡汤,或者在一家小书店里。让你的思维自由地去往能去的地方,而不要循着常规的路线,这也许能够带给你惊喜,找到一些让你发现自己梦想的全新的东西。
回到放松的时刻。一次严格的坚持不可能让你得到全部的答案;有时候,在你只是望着窗外的时候也可能蹦出最好的想法。

5向自己提问。你可能觉得你的所有信仰都是一成不变的,但是花点时间退一步想想为什么你会这样觉得。你对于自己关于结婚的想法真的如此自信?你真的认为你已经完全知道一个人怎样才能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活?你是否确定你选择的大学的类型正好是适合你的?不停地追问自己可以让你成为一个爱思考的人,追求完美而绝不妥协。思考你的想法来自何处——是不是通过经年的探索和经验的累积,还是你被成长的环境和周围的人影响着你行事的方式?有可能是两者的结合,接受这一点很重要。

小提示
如果你喜欢不只一种衣服类型,那就把两种都留在衣柜里!对于音乐也是如此。
不要以别人的观点作基础,事实上根本不需要拿自己和他人比较。
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
试不同的衣服,听不同的音乐,尝试不同的态度。你会发现一个适合你的!
记住这只是一个过程,最终,适应都不是问题。

警告
坚守自己的道德和信仰!再强调也不过分,不管你如何选择,都不应该违背你真实的信仰和思想。
不要因为朋友和你喜欢的东西不一样而抛弃他们,在朋友圈有多样个性的人是一件好事。
“不要”涉及到老一套的活动,比如情绪化的自我伤害,像傻冒一样的犯罪,等等……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